近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彭渝率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四川省酒类管理条例(修订)》立法调研组一行首站赶赴宜宾,举行座谈会,听取宜宾各界人士对修正该条例的意见和建议。这足见四川省对完善酒业法律法规的重视。
除此之外,《华夏酒报》记者从四川省政府官方网站上获悉,今年3月25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通过,四川省政府以第267号令的形式对《四川省酒类管理实施细则》部份内容进行了修订,拟从4月7日起施行。
前者是地方性法规,而后者是地方政府规章,两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出台,将对川酒产业产生怎样的促进作用呢?《华夏酒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法律条文10年未修订
酒类产业是四川省最具竞争力的传统优势产业,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郎酒、水井坊、沱牌等国际国内名优酒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据了解,四川省规模以上的白酒企业有257家,占全国同行业的21%;川酒产销量、经济规模、名酒数量、人才队伍、气候环境等在全国同行独占鳌头,是四川最具国际性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2012年,四川省白酒产量高达295.2万千升,居全国第一。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91年开始实施的《四川省酒类管理条例》,在2004年进行过一次修订,迄今已有10年之久。对此,四川省人大代表、宜宾市市长徐进称,因管理体制未理顺、监管缺乏规范、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和对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酒类市场秩序的行为缺乏有效法律制裁等原因,该条例已不适应四川省做强做优白酒产业的要求。
提交议案建议修订
为通过针对性强的法律法规有力促进酒类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在今年四川省“两会”上,宜宾市代表团向四川省人大提交了关于修订《四川省酒类管理条例》的议案。
议案强调指出,像管理体制未理顺,酒类行政管理部门、质监部门同时对酒类生产企业核发许可证的两证并存状况长期存在;超过50%以上的白酒生产企业、作坊未取得生产许可证,对其监管缺乏规范;对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泸酒”“宜宾酒”“川酒”等酒类产品的知识产权,如何加强法治保护以维护其质量信誉,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尚属空白;对于损害企业与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酒类市场秩序的假冒伪劣名优白酒的泛滥,缺乏有效的法律惩处;对实施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战略缺乏应有的保障措施等问题,对于四川省做强做优白酒产业的发展需求存在明显缺陷。
在多方努力之下,经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批准,该《条例》的修订已被列入2013年四川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由四川省人大法制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和政府相关部门组成项目组,联合起草修订草案。
4月3日上午,《四川省酒类管理条例(修订)》立法领导小组在成都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标志着《四川省酒类管理条例》修订工作正式启动 。
近日,在宜宾举行的座谈会上,彭渝表示,《四川省酒类管理条例(修订)》调研第一站来到宜宾,调研组将按照科学立法、开门立法的原则,如实反映酒类行业发展的新变化、新需求,为修订工作做足、做好准备工作,为四川的酒类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建议加强地理标示保护
早在2010年9月,四川省质监局就成立了“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组,对川酒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保护,与此同时,宜宾、泸州也分别进行了“宜宾酒”“泸酒”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今年3月27日,“邛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获得国家质监总局认可。不仅如此,邛崃市还获得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酒业协会“中国白酒原酒之乡”的殊荣。
针对这个发展态势,议案建议增设对川酒地理保护标志的保护,让省外企业在产品上标注来自四川的基酒,同时加强对四川名优白酒的保护,对所有产品实行溯源机制,消费者如果买到假酒,可以投诉、追溯,再逐级追查。
对此,著名白酒专家钟杰表示,川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不仅是提升川酒质量和信誉的重要手段,更是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品牌的重要途径。它的实施还将进一步促进白酒产业的区域品牌建设,不断提升“中国白酒金三角”的知名度,增加保护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此次座谈会上,宜宾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振华也提出了加大白酒地理标识保护的建议。
两部法规强化川酒保护
近年来,川酒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四川省委省政府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提出,“中国酒谷”落户泸州,郎酒集团拟在二郎镇建设“中国第一酒庄”,邛崃打造“中国白酒俱乐部”,遂宁市拟将沱牌镇打造成“中国诗酒文化名镇”,剑南春构建“大唐国酒生态园”,尤其是五粮液千亿工程的开工,无不说明川酒魅力无限、春色满园。
为了保持川酒的优势地位,参与《四川省酒类管理条例》修订的著名白酒专家钟杰说,即将修订的《四川省酒类管理条例》,除删除《条例》中带有计划经济色彩内容,以及与现行法律、行政法规不一致的条款,增设对四川白酒地理保护标志的保护外,还将加大对生产企业周边大气和水资源的保护,加强对包括名优酒配方等商业机密的保护,加强对四川名优白酒的保护,建立健全所有产品的溯源机制,不仅如此,全省建立各种白酒感官评测中心,主要解决仪器不能测算的指标,比如酒的回香、醇度等,可通过观色、口感等感官来评测。
徐进在座谈会上则建议,在立法过程中,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角度出发,切实加大对白酒产业发展的保护和扶持力度。
除了对《四川省酒类管理条例》进行修订之外,《华夏酒报》记者也看到,四川省政府在第267号令中明确规定,将《四川省酒类管理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修改为:“酒类管理部门查处酒类违法案件时,有权询问当事人和有关人员,查阅账册等有关材料。对违法当事人的主要违法事实、证据和处罚情况等,应当逐一登记存档。”这充分说明四川省政府强化了对川酒这一优势产业的保护。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新修订的《四川省酒类管理实施细则》将有利于净化酒类消费环境,能更加有效地打击制假售假、以次充好等行为。与此同时,对违法情况进行登记存档也会对惯犯和不诚信企业起到震慑作用,有利于酒类行业诚信体系的建设。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