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改”大戏正在上演
以改革作引子,从而引起整个酒类行业内企业的新一轮混合所有制改革,或将是这一阶段行业调整的核心所在。
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有经济研究人士甚至指出,目前或正处在一场大变革的前夜,历经三十年繁华之后,一座漂浮经济汪洋之上危险的“冰山,正在慢慢地扩散深处的裂纹。随着2014年整个经济政策“文张武驰”的展开,在整个“冰山”碎裂之前,中国推行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资国企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希望用改革的热量,将“冰山之险”融解。
与中国当前所处的经济形势一样,酒类行业特别是白酒行业同样面临“冰山之险”。它们高度吻合,甚至几近相似,同样面临着历史上少有的错综复杂局面,也一同走入改革的关键节点。
改革风头如此之劲,以致于探路酒类行业的国企民企融合,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成为了今年白酒行业国资国企改革的一场重头戏,现在还在上演。
改革势在必行
早前,我们对酒水行业此轮的遭遇过于乐观,大多数人将之视为一场“调整期”或者“深度调整”。在这种基调下,尽管酒类企业积极调整,但仍未给行业带来全面转型。事实证明,仅靠调整不足以解决行业的本质问题。
随着国家层面表现出来的对经济现状的全面深化改革路径之后,特别是在年初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本届政府的首份工作报告中77次提及“改革”之后,“改革”逐渐成为行业共识的方向,改革着眼于深层次存在的问题,启动新的增长引擎。
具体从白酒行业来看,白酒行业盈利能力强、利润空间大,改革能实现收入利润的大幅增长,无疑是上佳的国企改革标的。而从实际情况分析,目前白酒行业16家上市公司中,有12家是国有企业,行业前五名的龙头企业也均是国有控股。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对《华夏酒报》记者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一定会渗透到白酒行业。她认为,很多酒企是当地很重要的国有企业,白酒行业的体制改革可以释放改革的红利。
在体制机制的改革上,中国酒业,特别是领军企业要以改革促发展,借着改革之年的东风,释放改革红利。通过国企改革,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
“国有酒企有品牌优势和政府资源优势,但是存在体制和激励机制方面对发展的束缚。体制僵化、激励机制不够灵活,薪酬水平低等问题,使得人的主观能动性远未得到发挥。与当下国企相似,是束缚其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酒企应解决企业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得竞争力得以加强,才能更快地完成行业整合。”任兴洲表示。
推动改革,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不仅限于白酒行业,谈及于此,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明波曾对《华夏酒报》记者表示,改革是“求进”的。一切围绕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的改革,都需要企业和政府一起要做好“加减乘除”这道四则运算题。首先要面向市场,外引活力做好“加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在他看来,中国政府改革报告中所提出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将推动企业按照市场化要求实施资源配置,从体制上激发企业内在的活力和竞争力。
混合所有制改革问诊酒业
一年前的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万众瞩目中召开,其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一出,即在全国范围内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年间,没有任何一个词的热度可以与“改革”相媲美。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工作,进入下半年以来,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浪潮在全国各地加速推进。借力混合所有制解决自身经营效率低下问题,提升企业市场活力,已经成为国企转型发展的改革重点。
对于中国酒业而言,在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的背景下,混合所有制改革为酒企突围提供了一条突围的出路。而对于如何进行混改,酒企基于自身的实际选择了一揽子计划与渐进式改革两条不同的方式。
不过,在不同路径的背后,该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提升企业治理的实效,如何解决好混改后的发展问题等,酒企混改所面临的课题是相同的。
调整期下的“混改”出路
一个产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走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宏观经济的发展从大方向上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前进势头。
当下,宏观经济一方面承受着经济下行的压力,另一方面也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与调整的巨大压力。短期内,宏观经济不会形成新的快速上升趋势,经济专家将现阶段的宏观经济总结为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
白酒行业所处的发展环境,与宏观经济的表现高度相似。自2013年开始,随着多年来行业非理性发展、症结积累所带来的非理性繁荣的结束,白酒行业结束了长达十年的“黄金十年”高速增长期。而整治“三公消费”、“禁酒令”等政策措施的出台成为压垮白酒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后,行业从下游经销商到上游生产商甚至是配套商逐渐感受到来自市场的阵阵寒意,无论是高端政务消费的迅速萎缩,还是业绩的增速放缓乃至负增长都让酒业意识到产业深度调整期的到来。
如何在所谓行业调整期的“冬天”顺利过冬,提早走出调整的阴影,成为行业企业共同面临的一个课题。
于是,寻求在腰部市场突破,发力大众酒市场,进行O2O模式试水,推出酒水定制服务等成为酒企的应变之举。
到2013年下半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未来发展一锤定音。虽然大众对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政策并不完全理解,但是在各地政府、酒企看来,这无疑是一大利好信号。
据了解,混合经济概念最初是汉森在1941年发表的《财政政策和经济周期》一文中首次提出的。这一“公私混合经济”在19世纪末期以后的西方各国渐成主流。这一经济模式下既有私人资本也有国家资本,既能够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自发文章来源华夏酒报调节作用,又能让政府发挥“看得见的手”的积极干预调控作用。
这一模式应用到我国就是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一制度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是长期化的制度安排。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90%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央企及其资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比例接近57%,这一所有制经济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要地位。
但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还没有达到自主、自然的状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要继续推动混合所有制释放更大的活力,带动宏观经济科学健康发展。这一来自决策层的信号迅速传递到全国各地,并成为酒企转型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