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中 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十年,酒业可谓名利双收。但随着全球经济放缓,受相关事件以及政策的不利影响,酒业开始回归理性。
在中国酒业进入调整期之际,酒产品价值的体现和酒文化的发展再次结合在一起,通过文化载体的作用使酒行业早日走出阴霾,是所有酒业人士的愿望,也是中国白酒行业进入特定时期的发展要求。
为顺应这一趋势,《华夏酒报》联合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等机构共同组织了“穿越文明·对话未来——中国文化名酒复兴之光”大型互动采访活动。由文化大使、协会领导、智业机构、酒业大商、媒体记者、学生代表将组成复合专家采访团走进文化名酒复兴企业,与企业高层进行思想碰撞,寻找复兴答案,总结复兴案例,理清发展思路。
文化复兴要与品质结合
2012年,从葡萄酒农残事件到白酒塑化剂,再到之前的黄酒氨基甲酸乙酯、甲醛啤酒,中国酒类的食品安全问题一次次被公众放大,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颐武教授向记者表示,不管哪个行业,质量、品质都是企业生存的根基,如果没有这一根基一切都是空中楼阁。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价格竞争转为品质竞争,这符合消费发展的趋势。
“文化要复兴首先要和品质结合在一起,没有品质的保证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复兴。”张颐武表示,目前,酒行业在文化推广方面还在使用传统的方式,还在讲老传统,但是目前市场发生了新变化,在供求关系发生转变之后,企业及时做出调整,竞争方向随之发生改变,要及时向外界介绍生产流程、酒类产品的主要成分,引导消费者自己鉴赏白酒产品,告诉其什么是好的产品,好在什么地方,在此基础上将文化概念传达给消费者,这是比较合理和科学的文化复兴策略。
文化复兴与社会潮流趋势结合
酒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行业的开放程度相对落后,追随时代发展和社会潮流的速度比较滞后,所以,这就导致酒行业在文化宣传方面相对保守,还在采用传统的方法。
张颐武表示,中国有上万家酒厂,很多消费者发现,每到一个酒厂,酒厂的工作人员都会讲故事。这些和酒厂有关的故事,有的可以追溯到夏朝之前,还有到上古时期。这个现象太同质化了,说多了就没有人信了。
企业想通过这样的形式展现企业的历史和悠久文化本无可厚非,但是却忽略了与现在社会潮流趋势相结合的问题。这些悠久的历史到底和现在消费群体有什么关系,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或者能促成哪些消费,还是个问题。
“目前,整个消费群体发生了变化。传统消费者年龄老龄化,80后、90后消费者开始成为社会及酒水消费的主流人群,所以酒企业在文化复兴过程中必须与时尚、社会潮流趋势相结合。”张颐武认为,这样的文化才能与年轻消费群体相适应。
文化复兴与具体人群结合
张颐武认为, “文化必须要和具体的人群相结合。”
“年轻人有什么样的爱好?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关注的文化是什么?中产阶层的文化有什么特点?2013年,酒类行业要关注这些问题,搞清楚这些问题的答案,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这也是文化复兴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关注具体消费人群的文化思想。”
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也是白酒消费未来的意见领袖。
在“穿越文明·对话未来——中国文化名酒复兴之光”大型互动采访活动中,《华夏酒报》将与企业一起走进大学院校,聆听年轻人的真实想法,让中国白酒复兴的“新领袖”对话酒业的“未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产阶层不断壮大。这一群体将会是中国未来几年的主要消费群体。“所以,酒文化复兴要与这一消费群体相结合,企业在宣传时就要做出很大调整,传统的方法已经不会产生很好的效果了。”张颐武表示。
文化复兴既要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要有价值观的倡导,还要有一个坚实品质的基础。这三者结合在一起,文化才有根。“文化必须有根,有根不仅仅是只关于自己历史文化的传统,还要植根于民间社会的价值观,另外,就是要注重植根与品质。”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