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酒类厂商对市场的操作是由企业内部发力,采用的是由内而外的营销模式,这种销售模式在以产品为主导的时代是没有太多问题的,但进入买方市场时,这种单纯以产品销售为导向的经营模式,一方面容易导致销售的无计划性和计划的不准确性,要么形成库存积压,要么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则迫使更多的酒类厂商过快地进入到一个“红海战略”中,不断陷入价格战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而用户、消费者却越来越不领情。
由于大多数的酒类产品,在工艺、技术上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了(除非一些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所以,产品本身已经没有了竞争力和吸引力,随之产生的是服务的竞争。相同的产品比服务,谁的服务做得好,谁就会吸引客户、消费者,谁的销售业绩就会更高。
尤其是如今酒类产品的消费主力年龄段正由50后、60后、70后向80后转化,并同时孕育着90后群体。这部分群体日渐成熟,酒类消费能力越来越强,消费者的采购习惯和行为也逐渐向网络化转移,比较消费行为越来越明显,他们更加关注产品的整体效果和售后集中服务。消费者的这种需求转变,促使企业的转型和战略性调整成为必然选择,企业也将市场操作中心由先前的卖产品,逐步转移到卖服务的过程中来,借此开辟一片新蓝海。
专家认为,未来将是互联网新时代、移动经济时代,赢服务则赢市场。那么,今后酒类厂商如何实现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华丽转身,以立于不败之地?
树立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
这一点对于多数酒类经销商来说尤为重要,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工作。树立服务理念是酒类厂商的长期市场行为,而不能通过简单的培训就一蹴而就。
关键有两个方法:其一,要在酒类厂商中建立一套规范、可操作、可管控的服务工具系统,包括核心消费者VIP管理系统,核心消费者定期拜访系统,核心消费者定期、不定期品鉴会系统,核心消费者终端服务系统,核心消费者日常行为管理系统,核心消费者影响者(家人)管理系统等。通过一整套服务工具的建立,使得营销团队能够根据不同地点、不同场合、不同情景有针对性地与客户进行沟通、服务,培养目标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其二,要在企业内部运营,通过上至企业最高层领导,下至普通员工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将服务思想与服务意识全面深入地带到企业的日常行为中去,才能够在根本上树立其为消费者服务的思想。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