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度营销顾问机构总经理
近期,各个酒企的半年报相继出台,可谓几家欢喜几家忧。酒业整体增速放缓,运营成本加大、高端酒价格回落、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凸显,行业面临重重大考。特别是高端酒的市场表现持续低迷,给高端品牌带来了新的考验。
得益于多年的持续高增长,酒业的各个运行环节始终处于“强兴奋”状态。每年年初,规模酒企均会在惯常提升销售目标的同时,加大对基础建设的投入。进入3月份后,受严控“三公消费”的政策影响,高端市场尽显疲态,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等高端品牌立即实施了“控量保价”策略。
前几年,在房地产行业火爆之时,“控量保价”策略得以普遍运用,是为了利好行业长远发展而进行的“自我调节”。近期,这一策略在酒类企业得以普遍使用,只是在特定时期的意义不同。前几年,企业控量是为了提高单品的价格,增大利润空间,维护各渠道的利润;而目前的控量是为了高端酒价格止跌,保证利润空间而不得不采取的市场行为。
当前,大企业的“控量保价”有着深远意义。首先是对整个行业发展的全局考虑,虽然该行为表现的主体是企业,实质上却是为了稳定消费信心、引导行业稳定发展所进行的行业公关行为;其次是引导价格合理化的行为,从经济学价格来说,涨价容易,价格回落后再涨就很难;再次是为给渠道商奠定信心,因为在价格多变的时候,渠道商最容易降价抛售;最后,“控量保价”是企业责任的体现,是维护企业良性循环和行业稳定发展的需要。
“维稳”也是酒企必须面对的问题。整个行业建立起的消费信心,是多年努力的结果。当前,龙头企业应该扛起“维稳”的重担,价格保持相对稳定,无论是对厂家、经销商还是消费者来说,都是利好。如果高端酒价格继续下滑,会对整个行业不利。
笔者看来,大小酒企都要一切向前看。事实上,有涨就有落,这是市场经济规律的表现,每一个酒业从业者切不可盲目悲观,因为这个时期是考验企业、经销商,甚至供应商和酒业链条上的每一环节的耐力之时。
任何事情有利也有弊。此时,厂家不妨根据自身情况,推出不同的价位产品,增强腰部价格带,以获得企业的良性发展。万不可一味控量而不做其它应变工作,失去高端,再没有次高端、中高端的补充,那才是真的失败。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