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去十年,可以用“走出低谷,重振雄风”来概括贵州酒业、贵州酒协的工作成绩。贵州酒业上世纪80年代曾有“发酒疯”的经历,由于市场各种因素的变化,使得当时的贵州酒业陷入低谷。贵州省酿酒工业协会副理事长龙超亚指出:酿酒行业在贵州省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的十年,贵州省酿酒工业发展最为迅速,贵州酿酒工业规模、质量、效益快速提升,贵州省密集出台支持酿酒工业政策,贵州省酿酒工业的结构日趋现代化、合理化;品牌建设提速,创新能力提升、技术能力提升、市场开拓迅速;贵州酿酒工业协会逐渐成为酿酒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成为政企交流平台。2011年,贵州省白酒行业取得重大突破:规模企业实现产量24.66万千升,排名全国第十一,同比增长47.57%;实现工业总产值291.21亿元,排名全国第四,同比增长43.26%;工业销售产值231.64亿元,排名全国第五,同比增长36.85%;主营业务收入255.81亿元,同比增长66.29%;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值、利润总额和应交增值税均居全国第二。其间,贵州酿酒业的进步离不开行业组织所做的贡献,贵州省酿酒协会参与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协同相关部门制定行业标准;积极推进全省酿酒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协会组织及专家团队建设。
质量 人才 品牌一个不能少
孙国强提出,要研究贵州酒,首先应该研究好“酒类经济学”,他认为白酒行业是一个完全由消费者和市场选择的自主经营性产业,白酒市场是靠企业家打拼出来的,绝没有垄断,也没有任何行政干预。白酒发展也是有条件的,过去贵州酒陷入低谷,主要原因有3个:无市场、无消费;无资本;无粮食。但是现在中国有粮食,有消费,有资本,所以白酒行业前途无量。此外,白酒行业是充分竞争的行业,在竞争中取胜,是白酒行业的宗旨和核心。
2012年国务院发布了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在贵州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基地”、“打造一批贵州特色食品品牌”,这是国家对贵州酒业的新定位和新要求。孙国强提到,未来十年贵州酒业须以质量为先,质量安全是决定贵州酒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应从技术、装备、管理上解决好这个问题。他说:“谁在这个问题上敢砸贵州白酒的牌子,我们就敢撤销他的执照,毫不含糊!”
与会人士一致认为,未来十年贵州酒业要实现4个目标:一是把茅台酒打造成为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要做成世界蒸馏酒第一名,茅台酒的品牌价值(市值已经达到120亿美元)达到了,但是规模还不够,必须在规模、效益上再上新台阶。二是把茅台镇打造为国酒中心。对茅台镇的居民实行搬迁,把茅台镇留给茅台酒厂,作为地理标志专属地来生产茅台酒。三是把仁怀市打造为国酒之都,打造为中国酱香白酒的新型工业化新城,仁怀市正在向这个方面前进。四是打造贵州十大名酒,要把酱香型白酒的企业标准、贵州省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在品牌、商标、地理标志方面,贵州省要创造世界酱香型白酒的知识产权体系,要保护好并充分运用好这个体系。
目前贵州酿酒人才大量集中在茅台酒厂,其他厂的酿酒人才比较缺少,酿酒技术创新仍然不够。酿酒科技绝不是靠小作坊就能实现的,贵州酒业要立足人才的基础来打造贵州白酒的产业集群,用人才来支撑贵州白酒做大做强。酿酒行业的传统发酵技术、现代发酵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的结合是一个科研难题,必须加强培养贵州省酿酒大师,解决这些难题。
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
未来十年,贵州酿酒行业还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重视酒糟的处理。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茅台酒厂进行循环经济试点,用生物技术解决酒糟污染。如果取得重大突破,就可以在全省推广。贵州酒类企业在发展中必须重视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消化酒糟污染,带动相关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户的发展。目前贵州白酒生产所需要的酒瓶、酒盒、酒商标大部分是在外省制作,仁怀市的白酒工业园里就有酒类包装物生产区,以延长白酒产业链。贵州酿酒用高粱的种植已经取得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所有酒类企业都应该把酿酒用农产品种植基地当作“第一车间”。把“第一车间”建在农村,让农民在特色轻工业、酿酒工业、特色工业中能够脱贫致富,这是酒类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贵州发展经济的目标之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