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业动态 ┊ 酒市营销 ┊ 酒界风云 ┊ 杯酒人生 ┊ 健康养生 ┊ 鉴别品评 ┊ 美酒美图 ┊ 酒展会讯 ┊ 酒鬼杂谈 ┊ 红酒专栏 ┊ 老版首页
    中国酒文化网 > 专家论坛 >   search 中文域名“中国酒文化网”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副部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 王文哲 题写
相关文章
·京剧舞台艺术酒淄博惊艳亮相
·国宝李渡,酒脉流芳
·把玩青瓷酒瓶,领略宗师风范
·月是故乡明,酒是家乡浓
·破冰捕鱼,怎能少了酒
推荐文章
·书香国潮·茴味字中
·“湖南老八大”的名酒情缘
·拥抱互联网经济,老酒迎接红利时
·悬奖100万等你拿!探秘划拳“奇
·疫情下,老酒市
最热文章
·揭秘“59元茅台”真相 警惕“话
·鉴别真假五粮液,只要这5招
·爷爷的酒曲秘方
·朋友圈传莆田喜力啤酒制作过程是
·你知道五粮液有哪些工艺和技术吗
·“吉金”略释 话说茅台青铜酒器
·2017最新乘坐高铁携带白酒的相关
·重奖征集2017“全国理性饮酒宣传
·竹枝词(其一)
·玉盘杨梅为君设
旗帜广告位
新酒与陈酿孰美 陈酿绝佳数茅台(九)
2012-08-30 09:52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点击:
  上一篇文章中说到,茅台人是最早系统研究白酒勾兑工艺,并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的。那么,酒的勾兑工艺又是如何而来的呢?过去的说法是汾酒文化的一代尊师、“酒香翁”杨德龄于19世纪创制的。据说杨德龄为了义泉泳汾酒的口味保持一致,苦心研究,将不同批次、不同年份、不同酒窖的酒品尝搀兑,始创了“勾兑”法。

  最近又在网上看到一种新的说法,说茅台的前身“枸酱酒”起源的时间非汉而是五代十国,是在当时的清香型白酒勾入果酒黄酒,再用中药材调味而成,这是中国酒勾兑技术的开始。果真如此,茅台人如此精于勾兑应该是很有些文化遗传因子的。只是不知此说源出何处。

  其实说到勾兑之法的发明,在中国,比五代十国更早的证据应该是比较容易得到的。笔者曾在另一篇文章中说到,年份酒是要通过“勾兑”才能达到一种上乘境界的,这一点民间村野做酒者也尽知。当时举了绍兴女儿红的例子。而女儿红至少在晋代就见诸文献记载。晋人稽含在《南方草木状》中第一次提到:“南人有女数岁,即大酿酒,既漉、俟冬陂池竭时,置酒罂中,密固其上,瘗中至春潴水满,亦不复生矣。女将嫁,乃发陂取酒以供贺客,谓之女酒。”那意思是说,南方人家有了女儿刚刚长到几岁就大张旗鼓地酿酒。单等冬天池水枯竭之时,将酒埋入地窖,严密封存。春天积水盈满也绝不启动。直到这女儿出嫁之时才掘窖取酒,大宴宾客,这酒就“女酒”。

  显而易见的是,这种自家土法窖藏的酒存上个十几年直接饮用注定是味道不佳的,因而必须搀些新酒进去。这一点清人梁绍壬很有直接经验,他在《两般秋雨庵随笔》的“品酒”一文中评说女儿酒时有这样一段话:“女儿酒者,乡人于女子初生之年,便酿此酒,追出嫁时,始开用之,此各家秘藏,并不售人……近日人家萧索,酿此者已复寥寥……正简斋先生所谓:‘坛高三尺酒一尺,去尽酒魂存酒魄’是也。色香俱美,味则淡和,因以好新酒四分搀之,则芳香透脑,醪觞浅底……此平生所尝之第二次好酒也。”

  “以好新酒四分搀之”便是典型的勾兑。想那存了十几年十分味淡的酒,喜喝新酒的古人肯定无法接收,由此可以想象,女儿红喝前要勾兑必是很久远的“工艺”了。至于梁绍壬所引用那“简斋先生”的诗,出处难寻,恐怕不是宋朝著诗人陈与义(号简斋),而应当是清人袁枚。袁枚(号简斋、随园老人)是浙江钱塘人,曾任江宁等地知县。袁简斋谙熟“吃经”,著有《随园食单》,对绍兴黄酒颇有体会。他有一个比喻很有名,常被现在的黄酒企业拿来做广告:“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虽然他对土法陈酿的黄酒也有过“坛高三尺酒一尺”的微词。

  当然,说到酒的“勾兑”笔者还有些自己的看法,以为在中国,“勾兑”出现的时间远不止于五代十国或晋代呢。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打印】 ↑回到页首
上一篇:新酒与陈酿孰美 陈酿绝佳数茅台(二十)
下一篇:新酒与陈酿孰美 陈酿绝佳数茅台(七)
京剧舞台艺术酒淄博惊艳亮相
京剧舞台艺术酒淄博
国宝李渡,酒脉流芳
国宝李渡,酒脉流芳
书香国潮·茴味字中
书香国潮·茴味字中
把玩青瓷酒瓶,领略宗师风范
把玩青瓷酒瓶,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