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多说几句呢?因为一个时期以来“勾兑”这个词的名声实在是每况愈下,现如今差不多快成了假冒伪劣商品的代名词,甚至有时还“参与”了犯罪的勾当。君不见报端———食用纤维素+自来水+酱油,和少许食用油搅拌均匀,变戏法似的“勾兑”出了食用油;原胶加水,再用木柴加温,“勾兑”出“801”建筑用胶;ACS加上盐水和火碱可以“勾兑”“洗洁精”;“三精一水”(糖精、香精、色素、酒精)把贵族气质的法国葡萄酒“勾兑”出来了;色素、香精和水竟也能“勾兑”出珍珠奶茶……更有甚者,用安眠药“勾兑”的药水麻翻了酒店客人实施抢劫;用某品牌止咳药“勾兑”可乐,竟然成为一些年轻人吸食的“毒品”———“摇头水”。“勾兑”之假之劣之恶之罪真是罄竹难书呀!
即便是白酒制造工艺意义上的“遵纪守法”的“勾兑”本身也存在着鱼龙之别。目前市场上的白酒其实分为两种酿造工艺:传统的纯粮固态发酵白酒和以食用酒精为基本原料进行勾兑的新工艺白酒。所谓传统的纯粮固态发酵工艺,指全部采用粮食为原料,经粉碎后加入曲药作为糖化剂,在泥池或陶缸中自然发酵一定时间,经高温蒸馏后得到白酒,像茅台酒就是属于传统的纯粮固态发酵白酒行列,只是它的工艺更加复杂而具有独特性。
传统的纯粮固态发酵白酒要勾兑,但那是以酒勾酒;而以食用酒精为基本原料进行勾兑的白酒则是用酒精加入香精香料和少量粮食固态发酵的调味酒,制成与纯粮固态发酵白酒口感类似的产品。不管是传统还是新工艺大家都叫了“勾兑”一个词,消费者就弄不清了。再加上“勾兑”又有那么不好的名声,于是乎一时间出现了谈“勾兑”色变的厌“勾兑”、惧“勾兑”的社会消费心理。难怪去年盐城那市民见了80年陈酿茅台包装上说用1915年获奖老茅台“精心勾兑”而成会“冲冠一怒”将国酒也告上法庭了。都是“勾兑”惹的祸。
其实作为一种传统酿酒工艺,“勾兑”何罪之有。法国葡萄酒名扬天下,法语中Assemblage,有时也称为Coupage,对应英语为Blending,汉语一般翻译为“勾兑”。《现代汉语词典》中“勾兑”条目也解释得明明白白:“把不同的酒适量混和,并加添调味酒,进行配制”叫“勾兑工艺”。哪来的掺水、加香精香料这些事儿呢?更何况,像茅台酒这样的世界顶级蒸馏酒,它的“勾兑”工艺一向被称为保持茅台酒质量和风格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以为,要准确传播国酒文化,有件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为“勾兑”正名。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