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的发生应该是具备了两个最基本条件以后的事,一是有了酒,二是有了能创造“文化”用酒、喝酒的人。没有人无所谓文化,所以我们先看看中国酒文化发生过程中“人”的情况。
中国酒文化历来以士大夫、文人文化为主流,所谓中国文人的“诗酒情结”是最好的写照。诗人艾青说,“诗酒联姻,源远流长”;贺敬之也说过,“诗情如酒,酒意如诗”;绿原干脆把“如”字直接换了“是”,说:“诗是水中酒,酒是文中诗”。
把中国文人源远流长的诗酒文化和“政治”联系起来可能有些读者不大会同意。因为说到诗酒总叫人想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想起“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谪仙人李太白之类的历史人物来,在一般人的头脑中似乎很难把这些人等和“讲政治”联系起来的。其实这是一种对“政治”的错解,把政治和“权贵”等同起来了。
什么是政治?国事即政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些箴言历来为绝大多数中国文人奉为人生信条。可以说,中国文人在骨子里是最讲政治的。那“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好像是很不讲政治的,可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一语道破了陶渊明诗酒中的深心。所谓“寄酒为迹”,即借诗酒寄意遣怀,抒身处浊世不能兼济天下,以求独善其身之心怀罢了。鲁迅先生也早就拈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和“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的陶渊明正是一个人。
再说那酒仙李太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这是历来写酒的名句,好像是太奢酒了,但诗的下句便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对案不能食”,怎么了?“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抱负“兼济天下”,然而现实却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即便如此,诗人仍“寄酒”抒发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情怀。
再看,“酒酣胸胆尚开张”的苏东坡在想什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在想什么———“了确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历来诗酒文化的精粹离不开国事,离不开政治!没了政治,没了文人的理想、抱负的诗酒文化会是什么样呢?“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虽得一饷乐,有如聚飞蚊”这是韩愈的诗;“酗酒作乐的是浪荡鬼,醉酒哭天的是窝囊废,饮酒赞前程的是咱社会主义新人这一辈!”这是现代诗人郭小川的诗。
“政治文化”,历来是中国诗酒文化的魂与魄。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