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家族”低度、高中低档、极品三大系列有70多个规格品种,为什么单单“茅台不老酒”选择了“红色玉瓷”作为外包装的确很值得推敲玩味。
“老龄中国”与“文革情结”
著名的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曾经说过:市场定位是整个市场营销的灵魂。因此产品的外形象设计、品牌性格设计都要根据市场定位的需要,围绕目标消费群体的特点展开。
“茅台不老酒”的市场定位有什么特点呢?“秉承茅台文化,彰显‘养生’个性”;“不老”含有青春常在、永远不老的美好祝福,寄予了“茅台”对人类健康关爱之情———这是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保健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茅台不老酒”的当家人也是“不老酒”的命名者之一黄运琪先生的解释。名曰“不老”,谁怕老呢?显而易见是冲着中老年消费群来的。
有市场专家说,人类在18世纪发现了儿童,19世纪发现了妇女,20世纪发现了老年人。按照国际通行的“60岁以上为老年人,占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或66岁以上老人占7%以上即开始进入老龄时代”的标准,中国在1999年即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滚滚而来的白发浪潮中商机是无限的。
老年人最向往健康。于是在中国,传统的尊老文化强烈地推动了以健康为主要内容的“孝心消费”,有资料统计,在中国老人用品市场上60%—70%是老年保健品,而购买者74%为老年人的子女。
然而,据笔者看来,中国中老年保健产品虽多,但大抵注重内容而形式个性鲜明的很少;大抵注重生理而关照心理的不多。“茅台不老酒———红色玉瓷系列”品牌策划的高处不仅在于新“三国”的巧思独运,也不仅在于它对国酒茅台品牌的政治历史文化核心内涵的进一步丰富,更在于选用“毛瓷”对于当代中国中老年人客观上形成的一种心理人文关怀,满足了中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一种怀旧心理。
这种所谓“怀旧”即是当代中国中老年人心底里积存的所谓“文革情结”。
样板戏、红卫兵、文攻武卫、革命委员会……文革是一场浩劫,一场噩梦,然而作为这场浩劫和噩梦的直接参与者或见证人,当代中国的中老年人却无法割断与这段特殊历史精神上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为正是他们自己亲身书写了这段历史,忘记这段历史意味着抹去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成长足迹,这是极其痛苦的,也是不可能的。这一点无论从“知青文学”的一度热烈,还是“红太阳颂”光碟的热销都可以看出来。“钢琴王子”克莱德曼访华演出每场必奏“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每每赢得掌声一片最能说明这“情结”的客观存在。
管理大师简杜克认为,检验一个公司是否真正理解品牌,就是看其所树的品牌是否具有人性化特征,是否具有特定的用户群体,以及象征物。笔者以为,“红色玉瓷”的推出,标志了“不老酒”企业达到一种新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