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怀居住有大量苗族,是现在遵义苗文化保存最好的区域。吴三桂平水西时,在这里留下“三斗三升弩牙子,八百花苗把后山”的传说(后山苗族布依族乡是今仁怀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苗人”祖居中原时就“擅酿”粮食酒,西迁入黔把他们在中原生息时创造的独特酒文化带到茅台在情理之中。所以我们断定那只在茅台“指泉”的蝴蝶从北方飞来,甚或就是从山西飞来。不仅如此,我们甚至还能从今之茅台酒文化中找到零星的属于5000年前“蚩尤文化”的孑遗。这里我们举出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它是古书中记述与蚩尤部族“食物”相关的两句话:
一是清代的吴任臣在注《山海经·大荒北经》时引《广成子传》云:“蚩尤铜头啖石,飞空走险。”
二是《太平御览七八》引《龙鱼河图》云:“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
《广成子传》和《龙鱼河图》这两本书今已亡佚。相传广成子是黄帝师,这本书应该和黄帝的神话传说很有关系;《龙鱼河图》出汉代,也是比较早的。因此,这两本书说的话应该很有参考价值。
说蚩尤“铜头铁额”这不难理解,因为传说他曾发明了“五兵”,还传说他当时已懂得用金属制作兵器的技能,用金属做头盔是可能的。难解在于“啖石”、“食沙石子”,因为即使再早期的人类吃这些东西消化系统也是无法接受的。
蚩尤族人吃的“石”或“沙石子”究竟是什么呢?从神农系列发展而来的蚩尤族人当时已进入较为发达的农耕时代,这在前文已经交待。从地下发掘的材料来看,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黄河下游地区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其居民以农业经济为主,过着定居生活,并发掘出大量窖藏粟粒,说明粮食产量较多,已有剩余,且地域正与蚩尤部族联盟活动区域相合。这说明,蚩尤族人当时是以“粟”为主要粮食。
吃的是“粟”怎么被描述成“沙石子”了呢?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粟”是谷粒、小米粒,也作粮食的统称。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把粮食称作“沙”的言语现象在今天酿酒行业中还存在,尤以茅台酒生产工艺中为多。如“下沙”、“生沙”、“回沙”之类的术语,酿酒用高粱不叫高粱叫“沙”,与上面描述蚩尤族人吃“粟”不叫“粟”叫“沙石子”真是如出一辙。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