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业动态 ┊ 酒市营销 ┊ 酒界风云 ┊ 杯酒人生 ┊ 健康养生 ┊ 鉴别品评 ┊ 美酒美图 ┊ 酒展会讯 ┊ 酒鬼杂谈 ┊ 红酒专栏 ┊ 老版首页
    中国酒文化网 > 专家论坛 >   search 中文域名“中国酒文化网”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副部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 王文哲 题写
相关文章
·京剧舞台艺术酒淄博惊艳亮相
·国宝李渡,酒脉流芳
·把玩青瓷酒瓶,领略宗师风范
·月是故乡明,酒是家乡浓
·破冰捕鱼,怎能少了酒
推荐文章
·书香国潮·茴味字中
·“湖南老八大”的名酒情缘
·拥抱互联网经济,老酒迎接红利时
·悬奖100万等你拿!探秘划拳“奇
·疫情下,老酒市
最热文章
·揭秘“59元茅台”真相 警惕“话
·鉴别真假五粮液,只要这5招
·爷爷的酒曲秘方
·朋友圈传莆田喜力啤酒制作过程是
·你知道五粮液有哪些工艺和技术吗
·“吉金”略释 话说茅台青铜酒器
·2017最新乘坐高铁携带白酒的相关
·重奖征集2017“全国理性饮酒宣传
·竹枝词(其一)
·玉盘杨梅为君设
旗帜广告位
“蝶指佳泉”的意味(10) 试说茅台酒传说中的“科技”(十六)
2012-08-30 09:51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点击:
  贵州是我国少数民族多聚居之地,仁怀、茅台一带居住着汉、苗、布依、仡佬、彝、白等9个民族。据记载,清道光年间,少数民族曾一度占当时仁怀人口总数的40%%,因此茅台酒文化中融入大量少数民族文化成分应该是由来已久的。

  仁怀居住有大量苗族,是现在遵义苗文化保存最好的区域。吴三桂平水西时,在这里留下“三斗三升弩牙子,八百花苗把后山”的传说(后山苗族布依族乡是今仁怀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苗人”祖居中原时就“擅酿”粮食酒,西迁入黔把他们在中原生息时创造的独特酒文化带到茅台在情理之中。所以我们断定那只在茅台“指泉”的蝴蝶从北方飞来,甚或就是从山西飞来。不仅如此,我们甚至还能从今之茅台酒文化中找到零星的属于5000年前“蚩尤文化”的孑遗。这里我们举出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它是古书中记述与蚩尤部族“食物”相关的两句话:

  一是清代的吴任臣在注《山海经·大荒北经》时引《广成子传》云:“蚩尤铜头啖石,飞空走险。”

  二是《太平御览七八》引《龙鱼河图》云:“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

  《广成子传》和《龙鱼河图》这两本书今已亡佚。相传广成子是黄帝师,这本书应该和黄帝的神话传说很有关系;《龙鱼河图》出汉代,也是比较早的。因此,这两本书说的话应该很有参考价值。

  说蚩尤“铜头铁额”这不难理解,因为传说他曾发明了“五兵”,还传说他当时已懂得用金属制作兵器的技能,用金属做头盔是可能的。难解在于“啖石”、“食沙石子”,因为即使再早期的人类吃这些东西消化系统也是无法接受的。

  蚩尤族人吃的“石”或“沙石子”究竟是什么呢?从神农系列发展而来的蚩尤族人当时已进入较为发达的农耕时代,这在前文已经交待。从地下发掘的材料来看,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黄河下游地区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其居民以农业经济为主,过着定居生活,并发掘出大量窖藏粟粒,说明粮食产量较多,已有剩余,且地域正与蚩尤部族联盟活动区域相合。这说明,蚩尤族人当时是以“粟”为主要粮食。

  吃的是“粟”怎么被描述成“沙石子”了呢?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粟”是谷粒、小米粒,也作粮食的统称。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把粮食称作“沙”的言语现象在今天酿酒行业中还存在,尤以茅台酒生产工艺中为多。如“下沙”、“生沙”、“回沙”之类的术语,酿酒用高粱不叫高粱叫“沙”,与上面描述蚩尤族人吃“粟”不叫“粟”叫“沙石子”真是如出一辙。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打印】 ↑回到页首
上一篇:“蝶指佳泉”的意味(4) 试说茅台酒传说中的“科技”(十)
下一篇:“蝶指佳泉”的意味(6) 试说茅台酒传说中的“科技”(十二)
京剧舞台艺术酒淄博惊艳亮相
京剧舞台艺术酒淄博
国宝李渡,酒脉流芳
国宝李渡,酒脉流芳
书香国潮·茴味字中
书香国潮·茴味字中
把玩青瓷酒瓶,领略宗师风范
把玩青瓷酒瓶,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