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有人问:茅台,一酒而已,何以称“学”?
回答这个问题实在有点难度,因为什么样的东西能成“学”,什么样的东西不能成“学”,原因常常是非常复杂的。不过我们可以来考察一下《红楼梦》当初是如何生出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的。
据说“红学”的名称是来源于清代道光年间的一则笑话:松江士人朱昌鼎只喜欢看小说,对《红楼梦》特别着迷。有朋友问朱昌鼎:“你为什么不研究经学?”朱答:“我也研究经学,不过我研究的经学,比别人的少一画三折”(繁体的“经”字少一画三折正是红字)。可以想见,如若朱昌鼎时代也有人提出要建一门“红学”,必会遭到质疑。“红学”由一则笑话生出且不断光大起来,不光是因为《红楼梦》本身如何如何,也不光是因了时代的进步,这其中中国文人的推波助澜绝对是功不可没的。至今我们提到“红学”,自然会和王国维、蔡元培、胡适、俞平伯、周汝昌这些大师级的名字联系起来。有人发现百年以来“红学”有一个特异的现象,就是现代中国思想文化舞台上许多第一流的人物,都程度不同地卷入红学。正是这些一流人物的不同形式的介“入”,演出了这幕中国20世纪学术史上的奇迹。由是观之,成就“红学”除了历史机缘外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红楼梦》本身“硬件”过硬,另一就是有一支一流的学术研究队伍。
说“红楼”,想茅台。从近年来茅台人“文化酒”概念的提出,到文化界“酒文化”研究的不断升温,“茅学”形成的历史机缘应该说是到火候了。说到“硬件”:从濮人擅酿到国酒之尊,一杯茅台中,有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美学、宗教、神话、民俗、考据、健康、生态、地理、地名……涉及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建立“茅学”,通过多学科交叉透视茅台文化现象,对人文社会科学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与丰富。
茅台为什么至今没有成“学”?较之“红楼”,茅台专注自然科学而人文社科研究严重“短腿”是显而易见的,至今没有形成一支基本的研究队伍,不要说一流学者的参与了。“做好酒的文章,走出酒的天地”,是茅台人近年郑重提出的口号。国酒茅台不仅仅是茅台人的,更是中国的。因此,我国学者有义务也有责任为“茅学”之诞生、丰富、光大而努力。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