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6年创刊到现在,《古贝春报》已经从“婴儿”长到了成年,已经从弱小的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24年的坚守,288期的出刊,8400多万个文字,足迹遍布祖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从8K黑白小报,到现在的彩色对开4版的大报,已经成为古贝春与外界交流的窗口,已经成为人们了解古贝春、联系古贝春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
24年,《古贝春报》见证了古贝春的发展和壮大,而报纸本身也得到了快速成长,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也赢得了许许多多的荣誉:2002年-2015年,9次获得“全国酒类行业优秀企业报”称号;2010年分获“优秀企业报”和“中国酒业企业内刊最佳内容奖”;2012年获“山东省企业报刊优秀奖”;2016年,在“中国品牌内刊·2015年度优秀内部报纸暨内部媒体评选”中荣获“好报纸”一等奖。
初出茅庐,《古贝春报》掀起盖头
1996年1月1日,古贝春来了一位新的掌舵人周晓峰。面对当时濒临倒闭的古贝春,周晓峰率领全厂干部职工,以快刀斩乱麻的精神和勇气,对企业进行了彻底的治理、整顿和重建,并采取多种措施,恢复生产和经营,使古贝春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得以起死回生,步入正轨。
周晓峰,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古贝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古贝春报》总顾问
接下来,周晓峰又一鼓作气,为古贝春制定了未来发展战略,当年,成功生产出“五星级古贝春”大单品,从而成为当时鲁酒阵营中高档浓香型白酒的代表。
此后,古贝春一发而不可收,四星级、三星级等产品的相继推出,从工艺技术的全面扎根并开花结果,到自身技术的科学创新,宝石系列、百年老窖系列等一大批高端古贝春产品相继问世,终于为日后的全省行评“三连冠”、“四连冠”……“八连冠”一直到“全国浓香白酒行评第一名”并最终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奠定了品牌带动坚实基础,古贝春也由此走上了快速振兴和发展的阳光大道。
顾金栋,古贝春集团党委副书记、《古贝春报》顾问、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德州市作协副主席、武城县作协主席
经济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成长,在古贝春经济复兴这种大背景下,经周晓峰提议,要创办一份全面反映古贝春建设,加强企业内外交流,推动文化复兴的企业报,于是经过周密思考和安排,《古贝春报》就此诞生。
《古贝春报》诞生以来,先后催生了4位主编,第一位创刊号主编是高艳国,任职时间从1996年11月—1997年8月。办报之初,高艳国在一没有专业人才,二没有办报经验的情况下,完全靠着满腔的热忱和对企业的信念来支撑,在摸索中办报,并完成了初始的积累,使《古贝春报》成功创刊;
高艳国,《古贝春报》第一任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
第二任主编是顾金良,任职时间是1997年8月—1999年9月。此时,古贝春正经历着从谷底向上爬升阶段,企业开始显露生机,并完成了所有制的改造。
顾金良接任后,在《古贝春报》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了深化。一方面加强内容的打造,配合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宣传和推广,另一方面将报纸改为4开4版,扩大了版面,增加了内容和信息量。
顾金良,《古贝春报》第二任主编,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武城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第三任主编是李宽云,任职时间从1999年10月至2017年1月。17年的坚守,不离不弃、兢兢业业、全力以赴,伴随《古贝春报》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这期间,古贝春经历了从提升到巨变,从濒临倒闭的企业到江北名酒企业的华丽转身,《古贝春报》也从蹒跚学步,到英俊少年,这期间的酸甜苦辣、跌宕起伏,都让李宽云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刚进公司的时候,我担任《古贝春报》编辑。1999年10月,公司由地方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人员也进行了调整精简,我担任了《古贝春报》主编。组稿、写稿、审稿、划版、校对、出版一肩挑。
2009年8月,为适应古贝春公司第二次创业,《古贝春报》由四开四版改为对开四版,内容增加了一倍。《古贝春报》增加了编辑人员,有人问我:“你划版又快又美观,有什么诀窍?”我说:“什么诀窍也没有,我刚学划版的时候常划到半宿,时间长了自然熟能生巧。”还有人问我:“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怎么才能抢到好镜头。”我有所感慨说:“干这一行,一需要‘二皮脸’:不怕拒绝、不怕白眼、不怕挨骂;二需要‘兔子腿’:抢镜头抢镜头,有些场景兴许这一辈子就出现那么一个瞬间,你不抢能行吗?不但要反应迅速,而且还要拿出追汽车的劲头!”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