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近段时间,互联网思潮的涌动诞生了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它们的标志就是快——发展很快,借着风口一跃而起,不过,有时候死的也快。
商业的进程并不是一出简单的此胜彼衰的戏剧,而真正渡过了成长到成熟的企业也是凤毛麟角,在这一过程中,顽强走过来的企业一定是有其矢志不渝去捍卫和坚守的信念,所以,当联想控股董事长、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提出要做一家“百年老店”的时候,更多的企业家们也看到了传统行业在面临新经济形势下的本能和蓄势。
据说,柳传志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头牛,这头牛下边写了两个字叫“蓄势”。牛的姿势是头往下低,准备发力,把势能发出来。往下低头的过程是蓄势,眼看要扬起来,“我觉得上市那一刻正是我们头要扬起来的那一刻。”
实际上,相比于年轻的联想集团来说,我们的白酒行业可谓是老资格了,而徽酒企业们个个也是“老字号企业”,他们距离百年老店也更为接近,而经历了产品成长、产业成型到现在的产区成熟阶段,传统的徽酒企业在搭乘互联网风口和上市后的资本快车后也都纷纷进入了各自新的发展历程。
产品成长期:90年代到2000年前后
这一时期的徽酒是略显沉寂和安静的。
90年代白酒行业的主角无疑属于鲁酒,在孔府家和秦池的带动下,鲁酒开启了一个大范围的“广告拉动需求”的时代。受此影响,徽酒也在亦步亦趋地学习着。
1994年的迎驾酒厂用“濒临绝境”来形容并不过分,这个时候曾经做过三年厂长的倪永培再次向当地政府请缨,“酒厂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这里的人淳朴善良有韧劲,这里的环境得天独厚,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去做事,企业肯定会大有前途。”怀着这样的想法,倪永培决然地辞去了政府职务,重新回到了酒厂。
最初酒厂的产品是“佛子岭”系列,后来倪永培顶着巨大的压力主推“迎驾”品牌,2000年前后,以“星”级划分档次的迎驾贡酒横空出世,上市首选省会合肥,抢占餐饮终端,并通过强势促销迅速在合肥占据了市场,此后开始全省推进。
挺近合肥之后的迎驾贡酒逐渐成长为徽酒中的骨干企业,同时,在技术创新上迎驾贡酒还积极与五粮液科研所合作,引进五粮酿酒工艺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加以改良创新。依据当地大别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走出了一条生态酿酒的路子。
这一阶段对口子酒业来说是其体制机制和产品结构不断走向完善的重要时期,可以说,也正是这一个时期的基础性建设才带来了后面企业长久持续性并延续至今的上升期。
在1979年,分家的“两口子”——“淮北市口子酒厂”和“濉溪县口子酒厂”分别注册了“濉溪”和“口子”商标。1983年《商标法》施行,“两口子”因此打起近十年的“商标之战”,结果是两败俱伤、濒临倒闭。1997年,在省、市两级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市、县两厂合并成立“安徽口子集团公司”,结束长期内耗,实现重组再生。
一年后的1998年,五年口子窖产品问世,不得不说这是白酒行业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大众型单品,没有之一。
可以说,90年代是口子、迎驾两家企业夯实基础,由弱走强的时期,迎驾星级系列产品和五年口子窖正是在这一时期完成了产品的基础建设;不过,对古井贡来说,整个90年代却是一个由强走弱的过程。
在90年代,古井贡酒曾连续6年排在白酒界前三位,其中两年仅次于五粮液排在第二名。在1996年的石家庄全国糖酒交易会上,摆放五年陈酿、十年陈酿古井贡酒的古井展台成了行业关注的焦点。以至于糖酒会还没有结束,酒厂就不得不提前撤展——因为产量有限,1997年能够出品的五年陈酿、十年陈酿现已被订空。1997年,古井集团仅白酒一项利润就达到了3.14亿,达到巅峰。
然而,也正是从90年代末期开始,古井集团开始走酒业、酒店、房地产、金融、旅游等多元化发展路线,这一战略直接影响到其白酒主业的发展。2000年古井贡酒主营业务收入为9.16亿元,次年出现下滑,2002年更是大幅下滑到5.26亿元。
产业成型期:2003年至2012年
2003年以来,白酒行业迎来了一轮持续高速的增长期,行业整体经济运行质量趋好,而这之后到2012年则被称为酒行业的“黄金十年”——这个黄金周期的标志就是行业企业普遍性地获得了超常规发展,尤其在消费理念和产品结构不断升级的背景下,中、高端白酒更是取得了快速发展,出现了量价齐升的局面。
这一时期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徽酒开始集体性地尝试省外市场开拓,而一旦某一外埠市场被哪一家企业成功开发后,就会有其他品牌的徽酒企业持续跟进。
比如2003年到2006年期间,口子窖、百年迎驾、高炉家等品牌相继在江苏等地陆续开发了各自的样板市场,依靠落地的渠道推广和餐饮终端的强势促销而迅速走红,从40元到100元的价格区间内,徽酒军团们一度成为江苏市场的“霸主”,而本地品牌洋河、双沟等却黯然失色。
这一时期的口子和迎驾开始了真正的绝地反击时刻,在鲁酒落寞、苏酒不振、豫酒调整的档口机会期,他们开始了从产品结构到产业布局的体系建设期,并一起带领徽酒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成长奇迹。
应该说古井贡酒的产业成型相比于其他企业相对晚些,2007年之后,古井提出了“重塑中国美酒精神”计划,率先在全国推出“极限制造”理念。在“回归与振兴”战略思想指导下,重新确定了古井在中国白酒界的定位。
这之后的三年是古井“回归与振兴”的关键期,其不仅走出了持续近十年的发展低谷,而且调整了方向,而标志着古井大力转型期是在2010年,在这一年古井集团确立了自己的“跨越式发展”规划。
2009年对口子酒业来说是有着特殊纪念意义的一年——公司成立60周年,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步伐,一代代口子人把一个建厂初期只有16名职工、二副锅甑、年产百吨的小作坊,建设成为拥有4000名职工、年销售收入超过了二十亿的国家酿酒重点骨干企业。
应该说,口子窖称得上是2000 年以来行业渠道营销模式的开创者和引领者,行业从业人士根据其终端营销和渠道营销提炼的“盘中盘”操作模式,是过去白酒发展黄金十年最为成功的渠道运作模式,并引申出了“团购”和深度营销成为行业普遍学习的营销模式。
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更多的白酒企业开始研究、模仿甚至复制口子窖的营销模式,无形之中也放大了咨询公司在酒水营销中的现实意义,一时间,“找咨询公司”成了不少白酒企业迅速摆脱困境的不二法门。
某种意义上来说,徽酒曾经一度引领着整个白酒行业的营销趋势,而在部分省外市场的拓展中,徽酒也在一定程度上“培训并引领了当地白酒品牌的市场推广模式。”
2009年应该是金种子酒意气风发的一年,在资本市场上,金种子更是成为“全国白酒板块涨幅第一、安徽上市公司涨幅第一”的“双料王”。
“聚焦白酒主业”的金种子公司在2005年进行了产品体系梳理后,成功推出了中高档恒温窖藏醉三秋(天蕴、地蕴)系列,以及中档种子酒(柔和、祥和)系列,经过2006年的结构调整,以及2007年~2009年的快速增长,金种子的白酒主业每年都以50%的速度在增长。
这是一个行业高歌猛进的时代,这是很多酒企业不差钱就要大干快干的“大跃进”时代,古井和迎驾喊出了“百亿”的口号,金种子提出了五年“再造一个安徽市场”。
产区成熟期:2013年至今
2013年可以看作酒行业发展势头由强变弱的一个分水岭。
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变化,国家政策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厉行节约,限制了高端白酒消费需求,超高端、高端白酒销售下挫,行业增长放缓。2013 年全国白酒行业产量达到了 1,226.2万千升,同比增长 6.33%,增速回落达到 6.11 个百分点。
到了2014 年,形势进一步不利,尽管全国白酒行业产量达到了 1,257.13 万千升,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但同比增长仅为 2.52%,更为严重的是,部分白酒企业经营出现不同程度下滑,甚至出现严重的亏损现象。
与此对应的,则是随着消费升级趋势的加快,健康饮酒、理性饮酒的消费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个性化、功能性产品需求加大,大众白酒开始成为主力。
这一时期的徽酒在经历了黄金十年的发展后已经具备了充足的资金实力和品牌基础,所以当整个行业进入调整期后,徽酒企业并没有出现大面积的后退现象,相反,因为措施得当、提前布局,部分徽酒企业甚至获得了弯道超越的机会。
据《华夏酒报》记者了解,大约从2014年年中开始,随着安徽市场消费升级的继续,古井年份原浆献礼版和5 年在安徽市占率进一步提升,古井已经成为基本面率先见底的白酒企业,其2014年收入增速和净利润增速都领先于整个行业。
凭借着后发优势和新领导班子带来的充足干劲,古井人集体性地开始了一场弯道超越的比拼,在古井贡酒生态产业园建成投产后,标志着古井集团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自此公司在原产地域内拥有三个酿造基地,原酒产能、成品灌装、储存能力位居行业前列。
口子和迎驾两家企业则一起在2015年终于完成了既定的上市目标规划,从而具备了充足的资金实力来开启全国市场的征途。口子上市后募集的资金将围绕主营业务进行投资,主要用于公司的优质白酒的投资建设,扩大公司优质白酒的生产能力,解决高端产品产能不足的问题,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升级需求。
上市之后的迎驾贡酒则具备了更大更强的优势向着“百亿迎驾”冲刺。据悉,在营销网络的布局上,迎驾贡酒也开始了全国化市场的大视野布局和扩张。此外,口子酒业也在布局自己的全国网络建设,古井贡酒也提出了“百亿目标,冲刺行业 三甲”的战略目标。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齐聚A股的徽酒“四朵金花”已经带动了徽酒板块的集体性走强,其与苏酒的差距在缩小,与鲁酒、豫酒和鄂酒等板块相比,优势则更加明显。
(您对本文有何见解,欢迎通过新浪微博@华夏酒报进行讨论。)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