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家为什么需要经销商,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中国市场这么大,厂家要做市场,要把货卖向全国,自然就要建设遍布全国的经销商网络,要借用经销商在当地成熟的销售网络,把货铺进各级零售商乃至消费者面前。所以,厂家建设销售网络,首先就要解决的就是经销商的设立。
不过,换个角度想一下,难道经销商能做的事情厂家自己做不了吗?
若是厂家自己在各地市场注册公司开设直营机构,自己派遣业务人员开发市场难道不行?完全可以!这市场开发和日常销售工作又不是高科技,从技术来说,商业领域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经销商能做的事情厂家自己也能做到。
厂家不要经销商完全自己做市场,在技术上是没什么问题,可做市场的技术要求不高,资源要求可不少,诸如人员投入、压货、仓库、配送车辆、财务系统支持、客户管理系统支持、销售管理系统支持、各类代垫费用等等,每一样都是钱,都得厂家自己掏,有些厂家是掏不起,有些 厂家是不想掏,所谓找经销商合作,就是指望经销商把这钱给垫上。
市场投入是钱、是成本,时间也是成本。若是厂家自己做市场,先得花费时间了熟悉市场、熟悉渠道、熟悉零售商、熟悉消费者、熟悉政府机构的相关人等及办事风格、熟悉竞争对手、熟悉当地市场的淡旺季及节点特点,等把这个市场都搞熟悉了,N多个月过去了。
熟悉了解还只是解决了第一步的问题,接下来还要与各级客户进行接触,建立合作关系,培养客户对自己的信任感,这样样都是花费时间,现在厂家老板性子都急,销售总监更急,那里等得起呀。
若是交给经销商来做市场,这些时间可都省了。我国的经销商大多数是本地人做本地生意,多年在当地的生意浸淫,不但生意场上的客户都熟悉,连社会上的上三教,下九流也都门儿清。生意启动之后,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避免走些无谓的弯路,从而大大节约时间。
对于当地客户来说,新厂家、新产品、新品牌,这些都是陌生的,没有合作历史接受起来自然有一定的难度,厂家在当地客户群体中建立信任也是要花钱的。而经销商在当地与各级客户有着长期的合作历史,双方之间已经有了一定的信任关系,经销商公司在本地已经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这个品牌影响力可以消除新厂家新产品新品牌的陌生感,有些下游客户,也许会看在经销商的面子上,接纳厂家的新产品。
商业经营活动有利润肯定就会有风险,厂家自己做市场跳过经销商这一关,貌似在利润上可以赚更多,但是风险也就要承担更多,诸如与政府职能部门打交道的风险、经营失利的风险、下游客户跑单的风险、压货导致资金周转不灵的风险等等,要是出点什么事赚到的钱还不够陪的。而找经销商合作,不仅仅是分配一点利润给经销商,而是把当地市场经营中的大部分经营风险,转移给了经销商。
借助于经销商的网络资源、节约时间、回避风险,这些道理厂家知道经销商也知道。但是,还有种情况估计大多数厂家就不肯说了,就是在厂家产品的品牌力尚未形成的时候,也就是还没有在消费者群体中形成品牌拉力,厂家会对经销商客客气气的,经销商一些无理小要求也会答应,貌似厂家有些纵容经销商。
其实,这是厂家在等时间,等待品牌影响力一旦形成,在终端形成指定购买,形成品牌拉力,厂家就开始抖狠了。经销商在当地把这个品牌做得越是成功,就越容易被厂家控制,别忘了这产品和品牌的所有权最终还是在厂家手里的,经销商只是临时的租借方而已,厂家可以虽然收回或是转移的。
当然了,厂家也不见得在品牌拉力形成之后一定会干掉经销商,但是开始提出更多合作条件,提升合作标准,下达更多的任务量,增加更多的考核标准,这是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再加上经销商在当地已经基本建立了二三分销及零售网络,不但是消费者认可这个品牌拉力,连当地的分销商和零售商都认可的时候,换掉一个一级经销商也没什么。
在技术层面来说,厂家完全可以自己做市场,但是综合资源投入、费用、时间、风险等成本因素,让经销商来操作似乎更合理一些。所以,经销商对厂家的核心价值,也就两个字“成本”。
当然,这个成本是相对的,当经销商给厂家带来越来越多的麻烦时,厂家也会算账的,算自己做的成本与交给经销商做的成本对比,算换个经销商的成本,当经销商一旦失去成本价值的时候,也就是被取代的时候了。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