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酒的黄金十年,中国白酒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现象,那就是一线名酒主要发力高端市场,甚至价格直逼奢侈品;二线及区域强势品牌主要发力次高端和中高端,并随着一线名酒的价格不断提升;地产白酒企业主要发力中高 端和百元以下价位的产品;三类白酒企业在市场上基本上各玩各的,谁也不惹谁的麻烦。
但是,随着2013年政府开始严厉控制三公消费和加大反腐力度,高端酒市场遭遇了重大挫折,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这种和谐的局面就宣告结束了。“民酒”和“重塑腰部”成了2013年白酒的新热词,随着一线名酒产品价格带的下压,二线和区域强势品牌在承压的同时,产品价格带也顺势下压,进入了地产白酒的主流价格带。
各类酒企从原来的和谐进入了交叉竞争的阶段,而这些交叉的最终释放点就集中到了中国广大的农村市场。
中共十八大三中全会针对中国的农村释放出了一系列利好信息,城镇化会使农村人口更加集中,散乱的渠道会得到集中,甚至一些现代的渠道(商超)也会快速在农村市场布局和发展,从而更利于企业营销低成本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入市和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等、农民宅基地可抵押交易等,都会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带动农村消费能力和结构的同步升级。
而这些对白酒企业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从而使农村市场的竞争更加白热化。而且农村市场将不单是地产白酒企业唱主角,一二线白酒企业都会加入到这个行列中。这样的竞争格局一旦形成,势必会加快整个行业的洗牌速度,一些竞争能力弱的中小企业就会面临出局。
2013年,一二线白酒企业的中低端品牌和产品处于研发、形成和招商布局的阶段,所以地产白酒企业还没有感觉到真正压力,但是一旦这些企业布局完成进入市场运作阶段,那么中小企业的噩梦就会真正到来。
从中国目前的行政结构来看,农村主要存在两级行政机构,乡(镇)和村,所以农村市场的运作也就是要实现下乡进村,从而实现对农村市场的掌控。
对一二线企业来讲,不是开发出了中低端的品牌和产品,就能快速占领农村市场,这也是由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结构所决定的。城市市场的运作和农村市场的运作具有不同的规律和特点,如果不掌握农村市场的规律和特点,简单照搬城市市场的运作模式和经验,在农村市场栽跟头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而这恰恰是一二线白酒企业的薄弱之处,因为他们在黄金岁月里,眼睛更多看到的是政商务市场,城市的中低端市场是他们不屑一顾的。
由于农村市场的渠道结构、消费习惯以及消费能力都与城市市场有着较大的差别,再加上农村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相对较低,而且农村也是各种假冒伪劣产品的主要藏身和销售地,所以农村市场的复杂程度会远远超过城市市场。对农村市场来讲,对渠道控制能力的需求可能会远远超过品牌运作能力。而这些都会成为一二线企业重新学习的功课。
2014年,随着“下乡进村”成为白酒行业的热词、企业们开始部署的重点,前期,一二线企业在与地产企业的竞争中未必能够占优势,但是随着一二线企业不断交学费和探索,长期来看,地产企业遭受的威胁会越来越大。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