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的起伏发展总是和政治的变革有着直接的关联,同时,中国白酒企业文化及品牌的建树也始终与政治息息相关。央视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窗口,自然受到各个白酒企业的青睐。先抛开媒介传播价值的研究核定,在许多白酒企业家心中,央视或许代表着某种难以言状的政治情怀和寄托。而区域高端白酒品牌要想走出区域,拓展全国市场,央视的传播平台也是绕不过去的。
从国外的禁酒令说起
日前,在限制“三公”消费,提倡节俭氛围之下,白酒企业再遭利空传闻袭击。一则有关“央视将在全国‘两会’后清退白酒广告”的消息在网络上流传,迅速激起酒行业的震惊。后来又澄清说绝无此事,这让目前正在央视播出广告的白酒企业们又松了一口气。但是,笔者认为白酒广告在央视乃至各大卫视禁播是早晚的事,希望白酒行业的同仁们有清醒的认识。
世界发达国家对烈性酒的广告以及售卖都有较严格的措施。中国作为一个经济不断发展、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的国家,在白酒特别是高度酒的售卖、广告宣传方面必然会顺应世界的潮流,政府对白酒的监管和限制一定会越来越严、越来越强。
美国,部分州私人不得制酒卖酒;德国,烈酒实施专卖;法国,零售商凭银行证明才能拿到卖酒牌照;日本,每个工厂造酒计划都要政府许可,同时,凡不是政府和未经许可的人不得进口酒类。酒的酿造者必须将其每个制造厂从当年4月1日到翌年3月31日一年内酿酒的数量、酿造方法和酒的度数定下来,事先得到政府的许可;匈牙利,企业生产烈酒必须持有经营许可证,经营许可证不发给私人;俄罗斯,酒法规定,凡在学校、幼儿园、医疗单位、车站以及群众经常休息散布地点附近的商业企业,都不得经营酒精含量30%及以上的酒精饮料;经营酒类时间从上午11时到下午19时,不得提前和超过……
上述国家中,还有许多明令禁止在电视中播放烈性酒广告的,比如:
法国《埃万法》规定,酒类广告不能上电影、电视和电台,因为这类媒体覆盖面广;酒精类饮品广告的载体只有平面媒体、街头张贴或手工散发;所有酒类广告必须以醒目字体标明“过量饮酒有害健康”;不允许请知名人物为酒类产品做宣传或代言。
2012年,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新闻局曾出台政策表示:自2013年1月1日起,俄罗斯报刊媒体和互联网将严禁发布酒类广告。
美国禁止播放烈性酒广告;美国对于成年人的界限是21岁;禁止向21岁以下的青年卖酒;高于酒精度数14%禁止在超市销售,要去酒馆或酒吧才能喝到;同时因为当年的《沃尔斯德台案》禁酒令,现在仍有一些州是禁酒的州郡。
其实,在品牌塑造、品牌建设方面,中国白酒不妨学习参考一下洋酒品牌在中国的广告宣传策略。
看洋酒广告是如何投放的
洋酒品牌进驻中国大陆也并非一帆风顺,面对投入、品牌和渠道三大瓶颈,洋酒厂商也曾陷入“水土不服”的窘境。但是他们运用相对国际化的视野和高度,积极寻找新模式谋求破局。
特别是在品牌传播方面,洋酒品牌确实做到了与“消费者深度沟通互动”。
第一步,将国家文化优势赋予产品品牌。
法国的浪漫,意大利的尊贵,美国的创新力与自由精神,德国的严谨,英国的绅士精神等等,洋酒品牌将各自国家的文化印记附着在其产品品牌上。
人头马选择神话故事中的半人马作为徽章,代表公司的价值理念:热情、大方、追求,特别的标识让消费者直接产生想象。其极品路易十三更是将奢华、梦幻、精致,将惊艳的法国浪漫气质挖掘得淋漓尽致。
芝华士将自己标榜为“享誉世界的、最具声望的苏格兰高级威士忌”,浓郁的苏格兰情调让消费者流连忘返,其倡导的“骑士”精神,成为中国消费者鲜明的价值识别。
法国、美国、芬兰、俄罗斯等国家都有自己的伏特加品牌,在品牌识别及个性方面都彰显自己国家的文化烙印,以一种世界认同的价值理念诠释品牌内涵。
第二步,融入中国元素。
“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为极致成就喝彩”、“好酒不见”,这些广告口号的背后都融和了中国人“欢喜”、“吉祥”、“炫耀”的心理特质。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