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例子:“茅台酒工艺上完全用不同轮次、不同香型、不同酒度、不同酒龄的酒精心勾兑而成,是典型的“酒勾酒”,不使用任何调味物质,香味成分和相互间的配比很科学合理,风格独特。”这里用“酒勾酒”来说明茅台酒勾兑与一般新工艺酒“勾兑”有别,茅台人,甚至茅台集团的领导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这么说的。这么说对不对呢?笔者以为从语言的角度说是不准确的。正确的说法应当是“酒兑酒”或是“酒调酒”、“酒配酒”。
“酒勾酒”的说法为什么不准确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勾兑”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勾兑”是个合成词,一柄在“勾”,一柄在“兑”。“兑”不肖说是“搀兑”,可见不用“勾”就完全可以表达它要表达的特定的酿酒工艺的内涵了。那么“勾”将如何落实呢?这是个问题。
其实说起来这也简单,如果我们重新按时间顺序来构词,“勾兑”这个行业俗语应该是“兑勾”。“勾”是什么?就是打个勾作个记号,标明这坛子酒已经调配过了,可以装瓶出厂了。“勾兑”就是“勾”出那些已经“兑”过的,以和没“兑”的区别开来,别弄混了。如果我们想象一下,当初,在手工作坊阶段,这打勾的人应该都是茅台的“白领”品酒师,没有他们打的勾,那酒是断不能出厂的。
笔者这样解释“勾兑”一词的发生,从正反序两方面来考察以“勾”为语素构成的汉语合成词都能找到证据。正序的如:勾决,是皇帝把要“决”的犯人“勾”出来以标明秋后要问斩的人;勾注,是标明(“勾”出)所读之书,句子该停顿或文有误脱的地方。正像“勾兑”是要“勾”(标明)出哪些是已经“兑”过的酒一样。
反序的就从茅台人现在仍然使用的行话中可以找到直接证据,如“盘勾”。“盘勾”按茅台人自己的解释就是“合并同类项”。茅台新酒入库,要先经检验科品尝定香型,然后装入容量为几百公斤的大酒坛内,分班组、分轮次、分香型密封存放。存放一年后开始“盘勾”,即将各生产班的同香型、同轮次酒合并贮存。可见“盘勾”是相对后面的精细勾兑而言的,相当于先分大组的粗略勾兑。这里“盘”有清点、查点的意思,“勾”不用说就是“盘”好以后进一步“标记”以免将来搞错。
有人说,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活化石。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是依稀可见过去茅台酒酿制工艺的一些具体的过程么?同时也可以看出,“酒勾酒”其实是一种“不通”的说法。
当然词语的用法都是约定俗成,即使错用人们也会将错就错的接受。重要的是我们今天通过这些词语,仍然能够从中真切感受到茅台工艺一向的严谨与精深。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