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行业有句俗语,叫“一曲二粮三师父”;还有一句俗语,“水是酒之血,曲是酒中骨”。某种意义上,酒曲酿酒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现和利用微生物的一大成就,也是对世界酿酒技术的一大贡献。科学研究发现,茅台酒成品酒曲中微生物多达300余种,堪称中国酒业制曲的典范。在茅台酒特有的高温制曲中,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带来了大量的代谢物,使得香气成分的前驱物质相当丰富,因此可以说是茅台酒特殊风格的基础。
和茅台酒工艺的其他“绝活”一样,其制曲达到如此境界也非一人一世之功,应该是千百年来集大成的结果。茅台地处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其酿酒技艺必多吸收各族酒文化之精华,如被称为茅台酒祖先的汉武帝“甘美之”的枸酱酒,即传为上古濮人所造;而据《西南彝志》记载,盛唐时今仁怀一带为彝人居住地区,当时就已经酿出了“如滴露下降”的蒸馏白酒。
从我们前面一些文章的分析来看,茅台酒文化接受苗文化的东西应该比较多。尽管由于文献阙疑,我们从今天茅台的制曲看不出与古苗人有直接联系,但作为中华粮食酒最早的探索者之一,苗族先民可能是最早掌握酒曲制造技术的族群,千百年来他们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现象观察积累的丰富经验与知识,对茅台酒制曲工艺的形成与成熟一定产生过许多有益的启迪作用。
“口嚼制曲”和利用酒曲植物制曲应该是中华最古老的两种制曲工艺,我们在其中都能发现苗人实践的踪迹。关于“口嚼酒”我们在前面已经探讨过,而“百花仙酒”则应该是古苗人在漫长而艰辛的迁徙生活环境中,创造性的利用酒曲植物———一些特殊的花卉来制曲,提高酒的芳香物质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证。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