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体的报道来看,芙蓉江祭水应该是与大禹治水和芙蓉花仙的故事相关。禹功与花仙孰重
说芙蓉江祭水与大禹治水有关,大约主要根据以下两个传说:
一是关于芙蓉江来历的。今天的芙蓉江,古称洋水,又名盘古河,发源于贵州省桐梓绥阳县境内,全长243公里,从南向北流至重庆武隆江口镇注入滔滔乌江。它怎么来的呢?传说远古时候黔北高原洪水涌天,大禹治水到乌江,就在贵州桐梓关开山造河,一路闯关夺隘,疏通水道,最后将水引到四川汇入乌江才除了水患。显然大禹当初疏导之水道就形成了后来的芙蓉江。反映大禹在贵州治水内容类似的还有开阳南江峡谷的故事。说大禹劈三峡,导长江,引黄河,但百密一疏,黔北高原因大山环峙仍是泽国,洪水难泻。听说这种情况大禹匆匆赶来,挥动开山锹,挖出一条导洪渠,入乌江,进长江,从而彻底消除了水患。当然他的开山锹也开出了今天的开阳南江峡谷。如若这些传说都有一定的历史的影子,古代苗人“芙蓉江祭水”是为记禹功似乎就是有依托的。
另一个传说来自流传在川南苗族的“古史传说”。说舜死后大禹继位曾向苗人下战书,要与之决战。当时苗方指出,洪水汜滥,九河急需疏通,此时交战,疏通九河的任务何时才能完成呢?夏禹遂罢战而联合苗人共疏九河。这传说应该有些信度,因为千秋禹功实在不可能仅大禹领导其族人就能完成的,当年浩大治水工程,必有三苗九夷的参加,只是后来在正史记载的时候都记在了禹一人身上而已。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古代苗人“芙蓉江祭水”似乎又不仅是记禹功,多少也是顺带着记了己功的。
芙蓉江祭水背后“节日的故事”是不是就与大禹治水相关呢?笔者以为,至少最初应该是无关的。因为天下苗人祭祀很少以夏人为对象,这应该与尧、舜、禹三代都不遗余力的讨伐苗人,致使他们一再迁徙始终过着颠沛流离生活不无干系。特别是夏禹,在除了水患之后立即就向苗人发起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征讨。
“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于市,夏水,地折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禹亲把天之瑞令从征有苗。”(《墨子·非攻下》)
“三旬,苗民逆命……七旬,有苗格。”(《尚书·大禹谟》)
从这些描述看来,当时的战争是非常残酷而惨烈的,而结果是苗人有生力量基本被歼灭,被迫再次大迁徙。要国破家亡者立即去赞美自己的“敌人”这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因此笔者断定,大禹“治水文化”在“芙蓉江祭水”的“故事”中,应当是后来随着民族大融合发生的一种文化“融入”。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