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古,事物的名称中含了“母”的义项往往都是最为神圣的东西,比如“地母”,还有由此生出的“东母”(日神)、“西母”(月神)等。“地母”就是“后土”神,为什么叫“后土”呢?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后”字都是女人形状。王国维说:“后”字皆从女,或从母、从子,像产子之形。因此“后”字的初义,就是代表生育了一个氏族全部子孙的高母,在母系氏族社会那当然是绝对的领袖和权威了,而其名称就是“后”。那么“土”呢,《释名·译天》:“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生人者称母,生万物的当然也应当称“母”,所以“后土”和“地母”是同义的。至尊的“地母”和“后土”神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大地母亲”,但在命名之初却不是比喻的说法,因为在主客观尚未能完全分离的原始人那里,他们是真真切切地将“地母”当作氏族绝对权威的女性领袖一样来顶礼膜拜的。
现在我们再回到“酒母”。酒曲为什么也能称“母”呢?一则因为酒本来就是通神的神圣之物;二是因为酿酒之秘技只为少数女性神圣人物掌握;三是即如没有母亲无法生人一样,没了酒曲也“生”不出酒来,在神秘巫术观念支配下,原始人正是将生人的这种神秘的生理与发酵神秘的物理两种现象的神秘都归因于女性自身;所谓“事理相近,名即相同”(王念孙语),因此酒曲也是可以称“母”的。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只说清了“麯糵”二字中“麯”作为“酒母”命名的思想来源,那么“糵”呢?在殷商的卜辞中就有糵字,而且出现的频率还不低,卜辞中有糵粟、糵黍、糵来(麦)等记载。“糵”的本义为谷芽,在古汉语中,可以确定和“糵”“同源”的字至少还有两个———孽和蘖。《说文》:“孽,庶子也。”段玉裁注:“凡木萌旁出皆曰蘖,人之支子曰孽,其义略同。”在古代,妾生子叫孽,树生旁枝叫蘖,生芽的谷叫糵,显然这又是“事理相近,名即相同”,也是把“生人”之理同一与“生物”的。因此可以说,“糵”作为酒曲名,其命名之意和把“麯”称为“酒母”在思想来源上是相承一脉的,都统一于“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哲学观念。
总结上面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茅台酒传说“蝶指佳泉”的故事中,那只“知恩图报”的蝴蝶的出现,决不是茅台先民偶然“兴会”的选择,它蕴含了非常复杂的原始文化的意味;同样“仙女泼酒”故事中出现的“女仙”而不是男神也绝非偶然。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