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笔者却不那么认为。
“礼失求诸野”
关于中国酒类起源,除了果酒和乳酒属比较容易天然发酵而成之外,粮食酒的发明、发现是最模糊的部分。而载于典籍最明显属于粮食酒的发生且带有传说意味的内容,最早就是晋人江统的《酒诰》中的几句话:“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说的是杜康造酒的故事。空桑树就是古代神话人物伊尹出生的那一棵树,杜康常常把吃剩的饭倒在那空桑树的洞里,天长日久,桑树洞里发出一股酒的香味,这偶然的现象使杜康发现了酒,并发明了用粮食来造酒的方法,因而他成了中国酿酒的祖师。
杜康造酒的故事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使它的“史料”价值大跌:第一个方面就是著名汉学家李福清已经指出的,它是个完全虚构的说法,“因为饭,即杂物,不同果物,仅靠自然发酵不会变成酒”。李氏是把“传说”当历史来评价了。第二个方面是作为传说,它又太不像传说,太“科学”、太“文明人”了点,根本体现不出人类童年时期那种巫术的、混沌的思维特征。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江统这篇文章不是在做笔记杂说,上告下曰诰,一篇用于告诫、劝勉的文字自然是要有点严肃的科学精神的,况且“怪力乱神”向来子所“不语”,所以我们从他的记录中几乎看不到丁点儿真正属于原始的东西。
中华先民最早是怎样解释酒的发生现象,特别是怎样解释和理解由谷物生出酒来的现象呢?“礼失求诸野”,最好的办法是考察那些至今依然在民间生生不息的口头故事,通过解析这些故事背后的故事,我们仿佛可以洞悉那些代代传承的古老文本的文化奥秘。我以为,茅台酒的传说正是比较典型的具有这种功能的“故事”之一。
“仙女临河赐酒”一如其他一些流传久远的风物由来故事一样也有许多版本。比如有的把故事中的“老媪”换成了“姑娘”,有的还加进了“神奇帮助者”(仙女)到富人家受到冷遇的对比内容,有的把“后生”改成了一对老夫妇,但我们注意到,无论它怎样变,有一个基本的故事元素是不变的,那就是最终“仙女”拿起杯子向水中倒了些什么,后来奇迹便出现了。按故事本来的说法是倒了“酒”,然而我们知道民间传说中的一些关键的细节常常是隐喻的,“酒”在这里只是它的表层,那么深层的东西应该指什么呢?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