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业动态 ┊ 酒市营销 ┊ 酒界风云 ┊ 杯酒人生 ┊ 健康养生 ┊ 鉴别品评 ┊ 美酒美图 ┊ 酒展会讯 ┊ 酒鬼杂谈 ┊ 红酒专栏 ┊ 老版首页
    中国酒文化网 > 专家论坛 >   search 中文域名“中国酒文化网”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副部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 王文哲 题写
相关文章
·京剧舞台艺术酒淄博惊艳亮相
·国宝李渡,酒脉流芳
·把玩青瓷酒瓶,领略宗师风范
·月是故乡明,酒是家乡浓
·破冰捕鱼,怎能少了酒
推荐文章
·书香国潮·茴味字中
·“湖南老八大”的名酒情缘
·拥抱互联网经济,老酒迎接红利时
·悬奖100万等你拿!探秘划拳“奇
·疫情下,老酒市
最热文章
·揭秘“59元茅台”真相 警惕“话
·鉴别真假五粮液,只要这5招
·爷爷的酒曲秘方
·朋友圈传莆田喜力啤酒制作过程是
·你知道五粮液有哪些工艺和技术吗
·“吉金”略释 话说茅台青铜酒器
·2017最新乘坐高铁携带白酒的相关
·重奖征集2017“全国理性饮酒宣传
·竹枝词(其一)
·玉盘杨梅为君设
旗帜广告位
与企业家“论道”(上)说“红楼”想茅台(八)
2012-08-30 09:51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点击:
  有人说,“红学”荒唐始自胡适。这话说错了吗?似乎没有。

  笔者以为,不管胡适当时是为了推广科学方法也好还是其他什么目的,他“荒唐”的好,“荒唐”建了大功。试想如果不是他这一“荒唐”,《红楼梦》研究也许还和其他古典著的研究一样,至今围着“古典文学”甚至只能在“明清文学”狭小的圈子里打转转呢,或许根本就没了今天这样辉煌灿烂的“红学”呢。

  说“红楼”,想茅台。笔者以为,欲兴“茅学”,研究思路也要拓宽,正如“红学”兴在走出了“文学”的狭小圈子,“茅学”研究也要走出“酒的天地”。

  读过许多写茅台文化的文章,大抵是历史如何悠久,质量如何上乘,工艺如何独特,类似推销商在做广告,鲜有真正学术性的研究。即以笔者狭隘的知识面来看,茅台值得研究的问题真是太多太多。不妨举一二以为抛砖:

  《史记》上说,公元前135年番阳令唐蒙出使南越,在番禺(今广州)吃到“枸酱”,归至长安,问蜀商,蜀商说:“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一个“窃”字,说明茅台“祖上”至少在汉代就遭遇“榷酒”制度。后来“枸酱”又成了汉武帝的贡酒,这显然又和“政府购买”相关。可以说,这是茅台最早的“财政学”。袁仁国先生曾说:“作为国酒,茅台是政府采购的先驱者和受益者。”看来不是虚言。

  茅台酒生产以高粱为原料,但茅台酿酒高粱不叫高粱叫“沙”,所以工艺中有“下沙”、“回沙”、“生沙”之类的专用术语。为什么叫“沙”呢?表面上看起来很好解释,高粱籽粒本来小小的,下料时还要破碎几瓣,看起来可不就像“沙子”,其实这里面潜藏着许多深层的原始文化信息。

  我们曾经说过,酒在最初不是给人喝的而是给神喝的,是祭祀之物。做祭品是件非常神圣的事,要有许多禁忌,比如像祥林嫂就不能去洗那些将要供奉祖先的食品。做酒也是如此。至今傈僳族人酿酒时,不准大声喧哗,禁忌生人踏入以及说不吉利的话;纳西妇人酿酒发酵时,总是小心翼翼地把它盖严、密封,不相干的人不让去看;摩梭人正在酿酒时,来人不能提喝酒的话,这些显然都是远古酿酒禁忌的遗俗。

  至今茅台工艺中称高粱为“沙”正说明这种工艺的历史久远,因为在史前各种禁忌中,语言的禁忌最为普遍,其最一般的表现就是对神圣的东西不能直呼其,要换一种说法,而所谓“下沙”、“回沙”、“生沙”之类的术语,显然应该是这种原始文化现象遗存的“语言化石”。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打印】 ↑回到页首
上一篇:做好酒的文章——说“红楼”想茅台(五)
下一篇:仙女泼酒的意味(1) 试说茅台酒传说中的“科技”(一)
京剧舞台艺术酒淄博惊艳亮相
京剧舞台艺术酒淄博
国宝李渡,酒脉流芳
国宝李渡,酒脉流芳
书香国潮·茴味字中
书香国潮·茴味字中
把玩青瓷酒瓶,领略宗师风范
把玩青瓷酒瓶,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