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博、大、精、深四个字来形容茅台酒是再切当不过了。近代以来,在中国,作为消费对象的似乎只有《红楼梦》能用这四个字来涵盖。《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化小说,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茅台呢,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酒的至尊,二者放在一起比较一定是很能启发思维的。
“曹雪芹的一支妙笔,有文,有史,有哲,囊括了‘真、善、美’。”这是红学大师周汝昌说的,十分精到。
你看,一部《红楼梦》,说文,诗、词、曲、赋、歌、赞、诔、偈、匾额、对联、尺牍、谜语、笑话、酒令、说书、百戏、雕刻、泥塑、参禅、测字、占卜、医药,还有诗话、文评、画论、琴理,可谓文备众体,应有尽有。说史,它是一部封建社会末世的形象化的历史,反映了18世纪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广泛触及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文化、教育、宗教、婚姻、妇女等各方面问题,堪称认识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说哲,它是有儒,有释,有道,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流派儒、道、佛三家在《红楼梦》中都能找到形象而深刻的表达。
那么茅台呢?诚然,酒和小说在“文”的方面自然没可比性,然而于史、哲,茅台似乎并不逊于“红楼”。
说史,一般认为茅台酒是起于秦汉、熟于唐宋、精于明清、尊于当代,其实这还没算上更早的“濮人”部族的那一段,其历史久远不言而喻。
说哲,茅台酒不像“红楼”那样靠人物、情节、诗文暗示出来,茅台酒的哲学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整个酿造过程完全“道法自然”,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交替节律,端午采曲,重阳下沙,七次蒸馏,八次发酵,九次蒸煮,如稼穑一般一年一个周期,活脱脱的是“天人合一”中华传统哲学思想精髓的完美体现。
茅台酒还有比“红楼”更值得骄傲的一面,那就是它作为中华传统酿酒工艺的结晶,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意义。从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茅台香气香味成分研究,到去年1000万元“国酒茅台自然科学研究基金”的设立;从“茅台大曲及有机原料种子太空效应研究”,到最近美国华裔科学家刘杰博士从基因水平上进一步证实,适量饮用茅台酒有益于健康与茅台酒能诱导肝脏产生较多的金属硫蛋白有关,茅台酒自然科学之谜的每一点点揭破都是那样令人兴奋,同时也是所有黑眼睛黄皮肤的华人的骄傲。
当然,和《红楼梦》相比,茅台酒也有它的不幸。同样博大精深的“红楼”,近代以来掀起了那样多的思想文化波澜,并生发出一门如此生动的显学———“红学”。对比之下,茅台研究的人文方面“跛脚”现象却十分明显,至今甚至找不到一篇系统研究茅台文化现象的社科论文。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