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业动态 ┊ 酒市营销 ┊ 酒界风云 ┊ 杯酒人生 ┊ 健康养生 ┊ 鉴别品评 ┊ 美酒美图 ┊ 酒展会讯 ┊ 酒鬼杂谈 ┊ 红酒专栏 ┊ 老版首页
    中国酒文化网 > 专家论坛 >   search 中文域名“中国酒文化网”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副部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 王文哲 题写
相关文章
·京剧舞台艺术酒淄博惊艳亮相
·国宝李渡,酒脉流芳
·把玩青瓷酒瓶,领略宗师风范
·月是故乡明,酒是家乡浓
·破冰捕鱼,怎能少了酒
推荐文章
·书香国潮·茴味字中
·“湖南老八大”的名酒情缘
·拥抱互联网经济,老酒迎接红利时
·悬奖100万等你拿!探秘划拳“奇
·疫情下,老酒市
最热文章
·揭秘“59元茅台”真相 警惕“话
·鉴别真假五粮液,只要这5招
·爷爷的酒曲秘方
·朋友圈传莆田喜力啤酒制作过程是
·你知道五粮液有哪些工艺和技术吗
·“吉金”略释 话说茅台青铜酒器
·2017最新乘坐高铁携带白酒的相关
·重奖征集2017“全国理性饮酒宣传
·竹枝词(其一)
·玉盘杨梅为君设
旗帜广告位
蒙古族和他们的酒
2017-08-11 11:50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点击: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蒙古族人喝从不以杯、盅、瓶作为具,那实在会急死他们。因此,喝出了成吉思汗这样的一代天骄。
     
  在蒙古包里,蒙古人喝酒用的是银碗,即使在酒具五花八门的现代,用的还是银碗。汉人饮酒用杯用盅,讲究的是一饮而尽;蒙古人喝酒用碗,讲究的是见个碗底。蒙古人不但自己用碗喝,对客人也要求用碗喝;如若婉拒,他们则唱着祝酒歌,单腿跪地高举银碗,直到客人实在不好意思接过碗去,歌才停,人才站,算是招呼到位了。不仅酒用碗盛,下酒的菜也不是小碟小盘,而是烤全羊,一手握着羊腿撕啃,一手端着大碗痛饮,怎一个“爽”字了得。喝的结果往往是大醉,不是酒量不行,而是不醉 便不尽兴。只要端碗,便要喝好,喝好的唯一标准即是酩酊大醉。醉了,不分男女老壮,不分人数多少,横竖躺于蒙古包内,鼾声大作。
     
  在马背上,蒙古人喝酒用的是皮囊。马跑累了,饮水;人骑乏了,喝酒。皮囊或用马皮或用羊皮缝制而成,盛满酒后,背于腰侧或挂于鞍旁,既不磨伤人畜,又易于携带,如同学生的书包,商人的钱袋,实属心爱之物、必需之物。就着肉干,一个皮囊轮番喝,抹干了嘴角再继续前行。酒在蒙古人眼里,既当水喝解渴,又当酒饮驱乏,与人须臾不可分开。喝足了的蒙古人,几分醉意依然策马驰骋,好在不是驾车,即便人醉了,马却清醒着,驮着主人永不会迷失方向。
     
  皮囊与马头琴像蒙古人的情人,皮囊是草原长夜的篝火,马头琴是寂寞中叮咚的甘泉。在空旷无垠的草甸深处,草是羊和马的生命,酒则是牧人的生命。尤其深冬季节,大雪覆盖了草原,伴着游牧部落的酒便显得弥足珍贵。
     
  终年的游牧岁月,使牧人少了许多呆板、偏执、保守,多了几分放荡不羁、桀骜不驯,他们像吉普赛人一样豪放豁达,像犹太人一样生命顽强。弯弓者常有,而射大雕者不常有。正是如此,草原铸就了他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民族性格。
     
  有学者称,成吉思汗鼎盛时期征服的疆土,比汉唐时的版图还要大出许多。发现和征服美洲新大陆的西方人,肩挎的也是盛酒的皮囊,且不说里头盛的只是葡萄酒远不能与蒙古人的烈酒相比,就是皮囊的年代也远不能与蒙古人相比。内地、都市人后来也有背皮囊的,但无论如何也抖不出马背上旋起的威风。自东向西,由满洲里到二连浩特,从阿尔泰到阿拉善,蒙古大草原飘动的总是白云、歌声、奶茶和酒香……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打印】 ↑回到页首
上一篇:方火烧热豆腐
下一篇:狐仙酒器梦幻香
京剧舞台艺术酒淄博惊艳亮相
京剧舞台艺术酒淄博
国宝李渡,酒脉流芳
国宝李渡,酒脉流芳
书香国潮·茴味字中
书香国潮·茴味字中
把玩青瓷酒瓶,领略宗师风范
把玩青瓷酒瓶,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