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二锅头酒博物馆
为了对二锅头酿造技艺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2011年红星公司在二锅头酒的诞生地——源昇号旧址,依其“前店后场”的原有格局复建了“源昇号”,成立红星源昇号博物馆。与其同时开业的,还有70多公里外——位于红星公司怀柔厂区内的北京二锅头酒博物馆,这是京城迄今为止最大的白酒类专业博物馆。
古法二锅头,根寻“源昇号”
北京前门红星源昇号博物馆
博物馆内都摆放着一些年代久远的酿酒工具,这些木锹、甑桶、酒篓等都有着上百年的历史,看似没有生命,但它们都折射着先人的智慧,诉说着历史的风云,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博物馆展品中的古籍摘要说明,作为传统白酒酿制工艺的分支——二锅头酒酿造工艺,肇始于元代的烧酒,成型于清康熙年间。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出身于山西临汾的赵存义、赵存礼兄弟为把祖上的酿酒事业发扬光大,二人赴京投奔大哥赵存仁。三兄弟取饮水思源、步步高升之意,将酒坊取名为“源昇号”。
明末清初,京城已分布着诸多酒馆,但是赵氏兄弟发现京城烧酒的口味有好有坏,或浓烈呛喉,或寡淡无味。经过多次试验,赵氏三兄弟一致认定,只有用第二锅水蒸出来的酒味道最好。他们去第一锅“酒头”、弃第三锅“酒尾”、只取中段的酿造方法,最终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酿造出品质清绝、甘烈醇厚的美酒,由此成为二锅头酒的“一代宗师”。
据说清康熙帝都喝过源昇号的二锅头,对其赞不绝口,御笔亲书赐匾,从此经过的文武百官都竞相折腰。今天前门的博物馆门前,红星公司在此竖起了“武官下马、文官落轿”的雕像,一时成了过往行人拍照取景的热点。
北京二锅头酒博物馆及前门源昇号博物馆,不仅是红星品牌宣传的重要窗口,也成为北京城区人文景观代表性的一部分。同时,对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记录、留存保护、宣传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历史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博物馆除了详尽记录北京二锅头酒的传统酿造技艺之外,还介绍了这一珍稀酿酒技艺是如何保存至今的。一张张老照片、旧档案、发黄的报刊,仿佛在诉说着历史,记录着一段段传奇而辉煌的过去。
厂区旧址
新中国成立前夕,北京正处于新旧交替、百废待兴之际,京城仅有的12家老烧锅早已处于停工倒闭状态。1949年4月,政府决定对酒实行专卖,全面收编“源昇号”“龙泉”“同泉涌”“永和成”等12家京城老字号作坊,组建了华北酒业专卖公司实验厂(红星公司的前身)。该厂汇集各方酿酒技术和人才,全面独家嫡传北京二锅头传统酿造技艺,承担起独家传承北京二锅头传统酿造技艺的重任。
京城12家老烧锅
1949年5月,筹建工作结束后,酒厂逐渐步入正轨。此时,红星接到了要生产国庆献礼酒的通知。时间紧,任务急,酒厂同仁顶着压力,不断克服难关。时任军管会主任叶剑英当时还特批了100万斤小米,用万国载重汽车运到实验厂支援献礼酒酿造。当酿制完成之后因尚没有定制的酒瓶,献礼酒只好用啤酒瓶灌装,铁制皇冠盖成为了开国献礼酒的一大特色。在前门博物馆里,就陈列着这样一瓶特殊的“二锅头”。
开国献礼酒
为了表示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情,当时这批国庆献礼酒就用了“红星二锅头”这个名字。此后,实验厂在不断发展,先后更名为国营北京酿酒厂、北京酿酒总厂。
1965年以前,北京只有红星生产二锅头酒。受市政府委托,1965年,北京酿酒总厂归口管理顺义县牛栏山制酒厂、昌平县制酒厂等19家郊县酒厂。包括负责管理原材料调拨、生产计划安排、技术生产、科研立项、新产品开发等,并输出酿酒技术和人才,扶持他们发展二锅头生产等任务。在前门博物馆里,仍然能看到当年该厂技术人员到各厂进行技术指导,及各郊区县酒厂生产二锅头酒的时间表。
王秋芳担任第三届全国评酒会葡萄酒评酒师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