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土地有着特殊的眷念。国人常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无论山川还是湖海,从古至今,这个农耕民族对土地总怀一片赤子之情,无论春秋冬夏,寒暑往来,有了脚下的一寸土,精耕勤作,获取食物,当味蕾和肠胃得以满足的时候,中国人的生存以及精神得以延续。
“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在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里,对季候的感知,似乎胜于其他民族。古人常用“春秋”来指代历史,实际上,关乎“季候”的字眼,是中国人思维与表达中的常态。早在秦汉年间,古人的劳动经验已经结成智慧,二十四节气从此完整诞生,从事活动、衣食住行,一年的光景便在季节轮换的诗意里,岁岁年年。
这种岁月轮回的情境仍发生在当今中国大多数的土地上。在中国川南的泸州,有那么一方田园,跟随季候灵动起舞。有人说中国的《诗经》,使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在川南的这方田园里,散布的正是从《诗经》衍生的香气和声音,只是这香气更多为高粱籽实时,饱满而圆润的味道。
立春,清晨的露珠醒来。在这个季候里,经过选育的川南糯红高粱种子——国窖红一号、青壳洋高粱等上等良种将要被播散育苗,在高粱种植人的眼里,只有这些上等良种才称得上当家主。而在另外一群人眼里,只有用这当家品种酿制的酒,才是上等的美酒,这群人名为国窖人,和高粱的名字一样充实而响亮。
立春过后,泸州的阳光变得温润,这对高粱种植人来说,是个好征兆。高粱种被播散前,需要为其准备好苗床(用于培育植物秧苗的小块土地,分露天苗床和室内苗床),就像等待即将出生的婴儿,温柔的母亲早早地准备好幼床。背风向阳,有机土壤,苗床与计划种植的田园按1:10面积比例备足。翻挖苗床,开好排水沟,施入有机肥或农家肥,补足水分,苗床就此准备妥当。
而高粱种子,播种时还会用清水浸泡3-4小时,此时,这些懵懂的高粱种子,将听见东风与盛开。
惊蛰前后,种子全部播散完毕,一声天空的呼喊,土地上所有关于生长的秘密,将无处藏匿。辛勤的种植人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便是细心照料这些“小婴儿”,调试温度、施撒清粪、人工除草……一天一天,高粱种子露出惺忪的睡眼,出苗、长叶,生命就此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