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液这好酒,一辈子都喝不腻。”一位60多岁的加拿大华侨李建国,喝了几十年的酒,一提到五粮液,立马精神抖擞、赞不绝口。
这位旅居海外多年的“老酒仙”品味独到,遍尝天下美酒,无论对多么顶尖知名的洋酒都或褒或贬,唯独对五粮液,始终满口赞誉。
多年前,亲戚出国时辗转给他带去一瓶限量版的五粮液。谁料,这瓶酒被他一藏竟是十几年,仅仅就因为“舍不得喝”。
在当下这个琳琅满目的商品时代,五粮液正作为中国白酒业的先驱,伫立于国际环境的高速变化中,以一己之力带动着行业标准、规范和风控等关键领域的发展,尝试着从全球“最大”迈向“最强”。
在海外华人圈里,五粮液是一种令人引以为豪的国人骄傲。李建国评价说,“作为中国国粹之一,五粮液应该尽快奔向世界级”。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五粮液的国际化蓝图便已展开。作为中国白酒业国际化的代表,其出口量长期位居全国优质白酒出口首位。眼下,五粮液也正在加快国际化步伐。
& nbsp; “国际市场,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五粮液集团董事长唐桥直言。
与“国家形象”俱进
对于五粮液来说,进驻国际市场,实则历时已久。
尚未出兵开拓海外市场以前,五粮液酒就因国内消费者的托运、赠送等远赴海外,尤其是洛杉矶唐人街等华人聚集区。
2007年,国际化步伐提速。为抢滩国际市场,五粮液开始通过参加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与国外渠道商接触,寻找国际贸易机会,并主动加强与麦德龙、沃尔玛、乐购等渠道商巨头的合作。
目前,五粮液及系列酒产品已进入英国、美国、法国和西班牙在内的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这一加速时期,恰逢中国政府开始将国家软实力建设提上日程之时。五粮液在海外的形象展示和业务拓展,自然而然地与国家形象紧密结合起来,顺势而为。
这期间,不仅仅是让中国“一炮走红”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此前汶川地震中,中国政府所展现出的高效、透明和以人为本的形象,也让中国声名远播。而这一年,因此被视为中国国家公关元年。
此后,国家公关加速。
2011年1月17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启动的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人物篇,亮相纽约时报广场。而几乎与此同期,五粮液重磅加大了海外市场的宣传力度。
一时间,作为中国国粹产品,五粮液几乎瞬间成为了国家宣传的典型标志之一,海外华人对五粮液的美好记忆,也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的成功传播,变得更加丰满和生动。
“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我把两瓶珍藏了七年的五粮液开封了请客,老朋友们多年不尝这熟悉的味道,一边夸赞一边追忆往昔。”李建国回想说,“那一刻的自豪,来自祖国的崛起,也来自手里的那瓶五粮液”。
从“唐人街”、
“首尔”到“罗马”
五粮液的国际化脚步正在加速。
从2008年起,五粮液开始在欧美市场投放广告。2010年底,香港旗舰店开业。2011年,在第九届韩国首尔国际酒类展览会上,五粮液携旗下五粮液封坛酒、五粮液、六和液、五粮春、仙林青梅实酒等全线产品参加,并举行了“世界名酒五粮液·相约首尔”的品鉴会。2013年11月,五粮液股份公司董事长刘中国受邀参加威尔士亲王查尔斯王子殿下的65岁寿宴,并在英国国会参加了“五粮液品鉴会暨赠酒仪式”。
受宏观经济下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白酒业今年进入深度调整期。此刻,五粮液再次强调国际化战略,并赋予其新的意义。
“国际市场是中国白酒未来的新增长点,五粮液必须抓紧研究。”五粮液集团公司董事长唐桥表示。
唐桥指出,尽管五粮液早已遍布五大洲,但近年公司在稻米文化圈之外密集举办品鉴会、投放五粮液广告,这是前所未有的。
所谓稻米文化圈,与“筷子文化圈”、“汉字文化圈”、“黑头发黄皮肤圈”、“儒教文化圈”等相对重合,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地区。由于与中国文化同根同源,这些地区对于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白酒文化更易接受。
与之相对应,西方文化圈被称为“麦面文化圈”、“刀叉文化圈”、“拉丁字母文化圈”、“黄头发白皮肤圈”和“基督教文化圈”,是白酒文化最难进驻的区域。
但从唐人街到首尔,再到大洋洲,却反映出此刻五粮液海外战略的拐点性变化。
在唐桥的国际化蓝图中,显然海外华人是五粮液的第一块跳板,东南亚地区则是第二块。但最终,五粮液必须要走向广袤的非华人文化、非稻米文化圈。
“我们第一步,要对准7000万海外华人市场。第二步,便是稻米文化圈市场,因为这些国家的白酒消费水平很高。然后,会有秩序地进驻欧美市场。”这是唐桥的规划。
现阶段,稻米文化圈尚属五粮液的重攻之地。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日本却一直在试图“脱亚入欧”。但专家表示,尽管日本能从器物上做到更加西方化,但文化上终究很难跳出稻米文化圈。因此,中国白酒很容易在日本打开一片市场。
“在日本、韩国等对儒家文化和白酒文化有认同感的基础上,五粮液在当地成为了贵族品位的标志。因此,我们将以香港为跳板撬动亚洲市场,再以亚洲为跳板撬动国际市场。”五粮液国际贸易部负责人介绍。
重在文化输出
李建国坦言,身边的白人朋友都嫌白酒“太辣”,抿一口尚可,多喝则摇头。
可见,稻米文化圈之于白酒推广的优势,正是西方文化圈接受白酒的障碍。
追根溯源,酒文化源于饮食文化,正所谓“无酒不成席”。白酒文化就源于中国传统饮食,与吃饭就餐难以分离。
以川酒为例。四川盛产浓香型白酒,原因就在于川蜀之地潮湿的气候,易于生成肌酸较高的白酒,而浓香型酒的主体香型就是肌酸和肌酸一脂。
另一方面,川人好饮浓香型白酒,也源于四川的饮食方式。川菜以麻辣为主,浓香型白酒的肌酸含量较高,可以压住麻辣之味。
但在西方,饮食文化则全然不同。要大力度推进白酒国际化,关键还在于中餐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推广。
“研究国际市场是我们今后发展的重点,但白酒国际化不是一代人就能够成功实现的,首先必须得益于国家的强盛。”唐桥认为。
事实上,2008年前后,五粮液与国家公关的脚步暗合,从而借势大举进驻海外市场,也正印证了这一观点。从另一方面来看,白酒国际化亦是数千年诗酒文章的神韵、民俗风情的载体,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部分。中国的白酒,是民族文化的象征。
“虽然已经有了成绩,但距离目标还很远。”唐桥谈起国际化,称目标便是让五粮液奔向世界级,让中国的五粮液变成世界的五粮液。这是一项着手当下,着眼长远的事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定“上下而求索”。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