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还仅仅按既有的发展模式,那肯定不行,必须以创新驱动企业的发展。”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桥说。原有品质要坚守,原有传统也要珍惜,但五粮液不能“吃老底”,要创新。
7月23日,五粮液创新驱动发展暨新品上市会在成都举行,重拳推出“五粮特曲”、“五粮头曲”等新品,以调整公司产品布局,应对汹涌而来的白酒业调整期。
在唐桥眼里,新品发布只是战略调整的一部分。发力中端产品、调整产品布局,也只是应对变局的第一步。通过创新驱动,让五粮液在黯淡的市场中重焕生机,才是核心。
内在品质之源
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需得窖池老。
这句传统酒谚,说明老窖才能酿造出香醇美酒。而五粮液的一块古窖泥,也因此成为国家博物馆目前收藏的唯一一件“活国宝”,被国博常务副馆长朱凤翰评价为“填补了馆藏文物的空白,学术研究价值较高”。
四川宜宾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适宜,热量充足,降水充沛,十分适合己酸菌、乳酸菌、乙酸菌、丁酸菌、酵母菌等酿酒微生物的生存。并且,五粮液酒窖地温常年维持在10到20度间,极适应酿酒微生物的生长发酵。
但并非当地所有的窖泥都能成为国宝,五粮液古窖目前是我国唯一现存最早的地穴式曲酒发酵窖池群,已有600多年历史。
这种用宜宾独特的弱酸性黄泥粘土建造而成的窖池,发酵时会产生种类繁多的微生物与香味物质,逐渐渗透至窖泥中,成为纯天然的丰富香源。窖龄越长,窖泥附集的有利微生物则越多,酒香就愈浓,酒味就更醇厚。
五粮液523号酿酒车间主任罗永东介绍说,古窖泥中饱含数百种微生物种群,原浆的品质和口感自然不言而喻。更神奇的是,阳光下古窖泥会呈现出红、黄、绿等五颜六色,且颜色还会不断变幻。
“历史所赋予五粮液的独有特性,任凭谁都学不来盗不走。”罗永东笑言。
据了解,五粮液的一块古窖泥上世纪曾流失日本,与中国传统工艺景泰蓝和宣纸等,一同被列为重点模仿和研究对象。谁料,在后两者制作工艺很快被抄袭甚至超越之后,唯有五粮液的酿造工艺未被破解,以分析古窖泥成分而培育日本式“老窖”的幻想最终破灭。
究其原因,就在于古窖泥一旦脱离宜宾独有的自然环境则可能休眠,因“水土不服”而变得失去价值。
至于潺潺流淌的岷江地下河道,不但几百年来始终提供着汩汩清源,如今更是在现代化检测、净化手段之下变得愈发清澈与甘醇,辅以川中南大地这一鱼米之乡中五谷杂粮的哺育,让五粮液愈久弥香。
“五粮液是由高粱、大米、糯米、小麦和玉米五种粮食根据精细比例而制成,这在业界早已不是秘密。”五粮液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彭智辅告诉笔者。五粮液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也得益于人杰地灵、天地精粹的无法复制。
“这就是五粮液酒始终为企业立身之本的缘由。”唐桥坦言。过去几十年,企业主要依靠这一产品线生存和发展,塑造了国内同业难以企及的辉煌。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企业多年来对五粮液酒的高度依赖。
但眼下,五粮液酒所在的高端白酒市场却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集团不得不面对调整产量、价位和产品线的困难局面。
产品创新,抓住未来
事实上,在产品创新方面,五粮液早就未雨绸缪。五粮液不仅针对白酒产品,对其它品类酒水的研究,也早已提上日程。
1998年,五粮液投资2亿元成立了仙林果酒有限责任公司,利用川南地区的天然水果资源优势研制出了仙林牌青梅酒、香橙酒、苹果酒等果酒系列产品。2002年,五粮液在果酒技改工程中投入了1.32亿元资金。
当下,果酒不仅在国内初露锋芒,也成为五粮液出口产品的构成之一。
“督促、帮助子公司发掘市场需求,使新产品开发更有针对性,打造多种具备竞争力的名牌,是我们当下产品研发的主导思想。”唐桥表示。这既是当下突围的绝招,也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而白酒业普遍面临的,是核心消费人群逐渐老化、年轻消费人群断层的难题。因而,五粮液首先认真研究起80后年轻人的消费喜好来。
但走过“黄金十年”的白酒行业,面对前所未有的重大调整,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今年5月中旬召开的四川省委十届三中全会,给了五粮液关键启示。
会上,四川省确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要大力推进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推动四川省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川酒甲天下。唐桥对四川盆地所拥有的上千年酿酒史,以及博大精深的白酒文化始终赞誉有加,一直试图在区域内引领出提升行业水平、指明行业发展方向的“大策划”。
早在2008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就提出白酒产业战略构想。在这一构想中,核心区位于最佳酿酒纬度带的长江(宜宾—泸州)、岷江(宜宾段)、赤水河流域,因而孕育了享誉全球的五粮液、茅台、剑南春、沱牌、水井坊、泸州老窖、郎酒等知名白酒品牌,被规划为“中国白酒金三角”。
而今,白酒行业遭遇“寒冬”,四川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中国白酒金三角”再次指明了方向。
五粮液的创新基因
白酒业一直是人们眼中的传统产业,无论白酒文化还是工艺过程,都有着千百年来“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的古训。因而,“创新”一词似乎与其关系不大。
但唐桥却不这么认为。
“五粮液之所以成为白酒业乃至食品饮料行业的标杆企业,关键便在于创新。”他直言道。
1988年,国家放开了名酒价格管制,这成为中国白酒业走向市场繁荣的起点。当时,第一个“吃螃蟹”的五粮液,打破计划经济思维而率先涨价,很快从当时白酒业的第一方阵中脱颖而出。
在制作工艺上,五粮液也是首尝甜头之人。
五粮液在发扬传统酿酒工艺的同时,依靠现代科技开展技术创新,使传统酿酒工艺得到了可持续发展,并在促进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共同发展,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深远影响,使得五粮液能够独树一帜,实现了“该传统的是传统,该现代的就现代”的完美融合。
“除此以外,我们的质量监管系统,更是创新的典范。”彭智辅说。视食品安全为生命,是五粮液人的座右铭。
近年来,不断加大的质量安全领域科研投入,就实现了五粮液从“简单地遵循国家标准”到“主动参与行业标准攻关”的转变。2008年,五粮液成为“全国白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浓香型白酒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承担单位,成为了全国浓香型白酒标准的主要制、修订者。
“很多知名商学院都将我们作为研究案例。”五粮液市场部一位负责人表示。总经销品牌模式、1+N+Y品牌组织模式、品牌运营商联盟等,都已经成为行业经典案例。
早年,五粮液集团原董事长王国春就曾说过,“创新是整个五粮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动力。”如今,当整个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艰难调整时,五粮液将再次激活企业固有的创新基因。
四张“创新牌”
美国经济学家、“创新理论”创始人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任何一个企业的利润和发展都来自“五个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创新、新来源创新、制度创新。
五粮液针对自身现状,正在打出创新的“四张牌”。
除消费者广为熟知的产品创新外,五粮液内部“看不见”的观念创新、增长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也正尝试成为行业困境的突围利器。
集团加快薪酬体制改革进度,用以调动营销系统、各子公司、职能部门的积极性。
强力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革,用以解决制约多元产业发展的市场、技术和资金等问题。
业务拓展需要钱,企业就培养一批具备条件的子公司,加速推进上市工作。
& nbsp; 同时,主业市场的整体战略也进行顺势调整。
针对于此,五粮液开始加快全价位、全产品线布局,同时也加快推进并购战略的实施。在多元发展上,子公司也将集中精力强化品牌建设,突出主营业务。
而这一切的基石,都是观念创新。
“首先就是观念要创新,但这并不简单。”唐桥指出。白酒企业还处于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过程中,很多人还幻想着“黄金十年”终将归来。“这完全不可能。如果固守陈规,就不可能在接下去的变革中顺势而为。”
在他看来,行业的发展最终会回归理性、回归本质、回归品质、回归性价比。“高端占利润、低端占销量”的产品结构即将改变。最紧要的,是五粮液必须认清时势、积极应变。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