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酒类行业面临调整和转型的背景下,提高酒类流通行业组织化和现代化程度更加紧迫,推进酒类流通体系创新更加重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更加关键。为进一步保障酒类生产商、流通商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确保酒类流通行业健康发展,商务部在酒类流通行业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在规划方面,商务部拟组织对《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酒类流通管理的指导意见》实施情况开展评估。在标准方面,商务部继续加大标准制定的工作力度,形成酒类射频识别电子追溯、各酒种流通技术规范等一批行业急需的标准。
近日,商务部发布了《2012中国酒类流通行业发展报告》,旨在全面推进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编者按
一、酒类流通行业发展概况
酒类是利高、税高、风险高的特殊食品,酒类流通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对于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保障消费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的推动下,2012年我国酒类流通行业规模持续扩大,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显现。同时,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政策因素影响,酒类流通行业面临深刻调整。
(一)行业规模分析
1企业数量
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酒类生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下同)总数2364家,比2011年净增加110家。
根据商务部酒类流通统计监测系统数据测算,2012年全国酒类经营企业约300万家,比2011年净增加2万家。
图1 全国饮料酒产量地区结构图
2产销量
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酒类生产企业饮料酒 及发酵酒精总产量7202万千升,同比增长5.7%。其中,饮料酒总产量6382万千升,同比增长6.0%;发酵酒精产量821万千升,同比增长3.5%。
典型酒类流通企业饮料酒销售量同比增长1.9%;其中,批发企业饮料酒销售量同比增长2.7%,酒类零售企业饮料酒销售量同比下降5.3%。
3进出口规模
2012年全国酒类商品进口总量56949万升,同比增长14.2%;进口总额293869万美元,同比增长20.2%;出口总量26316万升,同比下降3.4%;出口总额64925万美元,同比增长33.7%。酒类贸易逆差228944万美元,同比增长16.8%。
(二)行业结构分析
图2 分地区典型企业酒类销售额比重
1地区和酒种结构
2012年全国饮料酒产量地区占比,东部为49%,中部为29%,西部为22%。
各酒种产量地区结构呈现如下特点:一是东部地区白酒、中部地区葡萄酒产量涨幅明显,同比分别上涨23.8%和33.5%;二是西部地区白酒产量达430万千升,比东部、中部地区分别高出16.4%和21.9%,白酒产业优势突出;三是啤酒产量增长总体平稳,全国产量同比增长3.1%,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分别增长1.1%、5.2%和5.1%,中西部地区的增幅略高于东部地区。
2012年全国典型酒类流通企业饮料酒销售额地区占比,东部为52.3%,中部为12.2%,西部为35.5%。其中,东部地区葡萄酒、啤酒的销售额占比分别为73.9%和89.8%,西部地区白酒销售额占比为56.2%。
图3 2012年酒类经营企业类型结构
2经营类型结构
根据商务部酒类流通统计监测系统数据及部分地区酒类流通企业备案登记数据测算,2012年酒类经营企业约300万家,其中批发经营者31.5万家,占比10.5%;零售经营者196.8万家,占比65.6%;餐饮经营者59.1万家,占比19.7%;娱乐企业10.5万家,占比3.5%。
3所有制结构
2012年,酒类生产企业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在葡萄酒、果酒、功能性酒等产业领域,私营资本发展较快,逐渐成为重要的所有制形式;在啤酒生产行业,外资通过兼并、收购寻求扩张,外资所占比重增大。
2012年,酒类经营企业中,内资企业占比为95.0%,外商投资企业占比为3.7%,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比为1.3%。内资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最高,达到46.6%。
4经营品种结构
2012年,典型酒类流通企业经营的主要酒类品种销售额,白酒为770.9亿元,占52.0%;啤酒为402.7亿元,占27.2%;葡萄酒为36.7亿元,占2.5%。
5酒类进口国别结构
我国前五大酒类进口国依次为法国、澳大利亚、智利、英国、西班牙,其中法国所占比重最高。2012年,自上述国家酒类进口额均呈上升趋势。
(三)行业效益及效率分析
图4 2012年酒类经营企业所有制结构
1销售收入
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酒类生产企业全年主营业务收入7547亿元,同比增长19.6%。其中,饮料酒行业为6854亿元,同比增长20.5%;发酵酒精行业为694亿元,同比增长11.9%。
2012年,酒类市场销售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全国典型酒类流通企业饮料酒销售额同比增长9.8%。部分酒类重点销区销售额增长相对较快,如北京市酒类流通企业酒类销售额同比增长15.9%。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