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福州全国秋季糖酒会上,“豫满中国”展团如约而至,但相比于2009年郑州全国秋季糖酒会主场作战时的队伍齐整、气势宏伟,此次出现在福州的豫酒展团,无论是成员数量还是参展企业规模,都“缩水”得非常明显。当然,宋河、杜康、赊店等几家豫酒骨干企业此次均单独设展,颇为出彩,而“豫满中国”展团吸纳了更多二线品牌,也展示出河南酒类行业深厚的实力和底蕴。
但这些都不足以否定一个事实:相比于白酒行业近年来突飞猛进的爆发式增长,豫酒却几乎在原地徘徊,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豫酒告急!
“掉队”的豫酒
不知不觉间,苏鲁豫皖白酒峰会已经远离我们很多年了。
2006年冬天,苏鲁豫皖第三届白酒峰会移师河南宋河酒业集团,黄淮流域四省白酒的集群联动战略已非常清晰,即整合四省酒业丰富的资源,寻求整体合力与个性化竞争力的共同提升。当时的豫酒,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企业逐渐从体制的束缚中摆脱出来,销售规模持续扩大,品牌声誉重现光芒,身为全国名酒的宋河、宝丰正焕发出全新活力,而作为豫酒军团的中坚力量,杜康、仰韶、张弓、赊店、四五等企业普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那时,与来自江苏、安徽和山东的“盟友”相比,豫酒军团无论是骨干企业的领跑表现,还是整体实力规模,都居于强势主导地位——“豫满中国”的呼号一鸣惊人,豫酒全国化的前景令人充满期待。
时至今日,苏鲁豫皖白酒峰会已成为四省白酒发展历程中的一段美好回忆——洋河、双沟、今世缘为主导的江苏白酒,成长为影响行业格局的重要力量;古井强势复兴,为徽酒阵营凝聚了更强大的向心力和竞争力;鲁酒整体表现虽不如上述二者光彩夺目,但根据地市场建设成效显著,产品结构更加合理,“内功”已趋炉火纯青。
反观豫酒,在这个同盟序列中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且遑论诞生出洋河般突破百亿的航母级企业,或如鲁酒军团般同心协力将芝麻香打造得风生水起,即便在河南省内的家门口市场,豫酒仍然面临着外来品牌的强势合围,几年的时间里,从口子窖到老白汾、从四特到黑土地,从洋河到泸州系,你方唱罢我登台,而豫酒品牌却始终处于尴尬的配角地位,遗憾错失了一次又一次振兴发展的良机,与昔日“盟友”间的落差越来越大。
痛失良机
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白酒规模以上1233家企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全行业产量1025.55万千升,增长30.70%。其中,河南省123家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实现产量105.28万千升,同比增长30.55%,这一数字与行业平均增速非常接近。
但从经济效益上看,豫酒形势就不容乐观了。去年,全国白酒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746.67亿元,同比增长40.25%;实现利润571.59亿元,同比增长51.91%;上缴税金445.10亿元,同比增长39.23%。而河南白酒行业在2011年度共实现工业总产值222.19亿元,同比增长28.53%;实现销售收入215.61亿元,同比增长34.68%;实现利润25.81亿元,同比增长42.76%;实现税金13.74亿元,同比增长30.17%,各项指数均明显落后于行业平均数字。
即便从企业单体表现来看,当“百亿俱乐部”的编制逐年递增,当诸多区域性白酒企业不断刷新着数十亿的销售纪录,绝大多数豫酒企业仍停留在10亿门槛之外,河南白酒市场高达数百亿元的巨大蛋糕,属于豫酒的份额不足30%……
痛失良机!这不正是豫酒此前发展轨迹的一个真实写照吗?
而更加紧迫的是,白酒行业已经呈现出明显的集中化趋势,无论是企业间的资本运作与整合,还是市场消费指向,都使区域性品牌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甚至有营销人士断言,无法从区域根据地市场向全国化布局延伸的白酒企业,将有相当一部分逐渐走向消亡。
可以这样说,当年豫酒还可以与身边的“盟友”寻求合力、共渡难关,而今天,必须依靠自身创新实践,去完成对自我的救赎。
为何“掉队”?
为何从当年四省结盟中的优势地位“掉队”?为何在白酒市场整体性增长的过程中却表现乏力?与身边的竞争对手相比,豫酒在品牌、文化等方面的既有优势为何无从发挥?搞清楚这一系列问题,这是保卫豫酒的前提条件。
其实,答案就在身边。
相比于苏酒、鲁酒,河南白酒企业迟迟未能把根据地市场做深做透,因而缺乏市场滋养的根基,很难支撑企业向外埠市场扩张。以鲁酒为例,扳倒井在淄博、东营、滨州,景芝在潍坊,泰山在泰安,古贝春在德州,花冠在菏泽,每年都能实现几亿元的销售量,而这类根据地市场在投入产出比方面极具优势,因而成为鲁酒企业盈利率最高的地区。
为何深深植根于中原文化的豫酒却无法得到本土消费者的青睐?这其中固然有消费者对外来品牌抱有好奇的尝试心态,但从根本而言,还在于豫酒产品力不足,其产品的质量风格、文化定位与诉求等,更多体现为企业自身的“卖点”,而不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加以逆向思维,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本土品牌“买点”,因而坐失“主场”优势。
而在河南市场表现十分突出的川酒、徽酒,则具有营销力的领先优势。与之相比,豫酒的营销依然停留在传统阶段,或者说是单纯的销售行为,即通过推销企业的政策性费用来实现产品销售,而缺乏有效的市场下沉,缺乏与消费者的互动式交流和体验式传播。特别是在团购渠道备受关注的市场背景下,这种滞后的营销观念、营销行为和营销模式,使豫酒品牌失去了大量的消费意见领袖,成为豫酒复兴的严重阻碍。
即便是豫酒长期所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如果无法与现代消费理念、乃至新一代消费者的价值观取向进行有效对接,同样不足以成为保卫豫酒的“文化力”。相比于一些新锐白酒品牌的文化创新尝试,比如将白酒文化与饮酒文明、饮酒健康、生态价值、情感体验等融合在一起,豫酒此前多年来的文化诉求反而受制于自身传统,缺乏在新形式、新途径、新载体层面的有效释放,在未来消费群体的争夺中又被落下一步。
产品力、营销力、文化力,豫酒企业虽频有举措,但始终未能将之凝聚为有效的突破点,因而在多年不温不火中放慢了向前的脚步。保卫豫酒,正是要由此破题。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