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秋霞 中国诗酒文化协会会长
“1952年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为新中国名酒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诗酒文化协会会长蒋秋霞近日在谈到第一届全国评酒会对行业的影响意义时说。
四大名酒树立香型标准
据参加过第一届全国评酒会的工作人员回忆,第一届评酒会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并嘱咐一定要认真组织,严格把关,评出好酒。1952年9月,中国专卖实业总公司主持的第一届全国评酒会在北京拉开帷幕。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评酒会。全国数以万计的酒厂、公司选送了产品酒样,至评酒会正式开始前,就已经筛选确立了酒样103种。来自全国的酿造专家、评酒专家和学者从酒样中评选出八种国家级名酒(汾酒、泸州老窖、茅台酒、西凤酒、绍兴加饭酒、红玫瑰葡萄酒、味美思酒、金奖白兰地酒),其中前四种为白酒。
第一届全国评酒会评选,为新中国名酒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在1963年、1979年、1984年和1989年,又先后举行了第二、三、四、五届全国评酒会,越来越多的中国名酒从评酒会上诞生,而首届中国四大名白酒始终傲立酒界,茅台、汾酒和泸州老窖特曲蝉联历届中国名酒称号,西凤酒亦当仁不让地拿下了除第三届之外的四届中国名酒桂冠。四大名酒身上透出许多共同的信息,它们不仅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都引领着行业发展。这四大名酒分别成为中国白酒最先确立的四大基本香型的典型代表,贵州茅台酒代表的是酱香型,山西汾酒代表的是清香型,四川泸州老窖代表的是浓香型,而陕西西凤酒则代表着凤香型。
四大名酒既生,四大香型酿酒工艺也立即在这些企业的技术升华中得到进一步的确立和发展。茅台酒的生产标准被定为酱香的标准;泸州老窖的浓香型酒工艺传播到川内川外、大江南北,催生出众多的浓香型白酒企业;清香型的汾酒则曾在上世纪90年代连续五年雄踞中国白酒市场第一的宝座,今年的产销量又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西凤酒独特的香型后来被国家评酒机构专门评定为凤香型。
评比促进中国酒业大发展
评酒是在其理化指标的基础上,通过人的感觉器官,依其色、香、味的综合尝评确定结果,是各届评酒会确定名、优酒等级的重要依据。我国历届评酒会既是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白酒工业产业政策的体现,又起到引导消费和推动不同历史时期酒类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不断发展及检验当时产品质量水平的作用。因此,每届评酒会后均会涌现出一批不同类型、不同香型的优质白酒。
而今,传承五千年历史的中国白酒,质量也在蒸蒸日上,特别是在五届评酒会的影响下,中国酒类产品质量快速提升,名优酒日渐增多。“从目前市场畅销的白酒看,基本是以我国五届评酒会评选出的名优酒为主。”蒋秋霞说。
蒋秋霞表示,当前市场上畅销的茅台酒、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汾酒、古井、西凤、全兴、沱牌等均是五届评酒会评选出的名酒。从目前的畅销酒可以看出,当时评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酒类产品,评选的产品已经被公众认可。
蒋秋霞认为,评选是一个受教育、学习的过程,可以推动和谐社会升华,评选意义在于学先进、争先进、做先进。我国历届评酒会推动了酒类行业企业间赶超先进的热潮,促进了行业技术的进步。
进入国际市场需文化先行
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品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明史一道开始的,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酒不仅是一种食品,还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自在地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也不愿做虽昂头阔步却受人束缚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根植于中国特有的酒文化土壤中的中国酒品牌,本身就有着无法比拟的品牌特性和品牌认知优势,诸如“茅台”、“汾酒”、“泸州老窖”、“西凤”等品牌,都带有很强的民族特色。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酒企进入国际市场已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目前,众多中国酒企计划和正在施行着“国际化”路线,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等中国名酒已经起航,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提高认识和突破障碍。
随着中国酒企国际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中国酒企将面临更多、更关键、更紧迫的“世界级赶考”。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