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
7月1日起,《葡萄酒行业准入条件》正式实施,对除特种葡萄酒生产企业(项目)之外的新建企业(项目)和酒庄,设置了规模、原料保障能力等硬性门槛。
《准入条件》对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葡萄酒行业,对市场秩序起到推动作用。工信部也强调,出台《准入条件》是为了加强葡萄酒生产加工行业管理,规范行业投资行为,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葡萄酒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准入条件》对于企业规模和原料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葡萄酒企业的门槛。过去部分葡萄酒企业尤其是个别葡萄酒灌装企业,年生产能力只有几百千升,且质量也没有保证,对整个葡萄酒市场以及产区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部分葡萄酒灌装企业将低劣产品混入市场,在消费者对葡萄酒还没有足够认识的情况下,打“擦边球”,致使葡萄酒行业深受其害。事实上,对于认真做事的正规的国内生产企业和原装进口葡萄酒企业来说,这些负面新闻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销量,对它们来说是有失公平的。
此外,原料供应难也一直制约着我国葡萄酒业的发展。我国葡萄酒产业起步较晚,对于原材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真正开始重视基地建设也是近几年的事情。目前,一些国产葡萄酒的品牌形象已经树立起来,但面对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原料供应不足,且不能在统一的规范下管理,葡萄酒的品质得不到根本保证。因此,《准入条件》中提到的关于原料的保障能力,对于中国的葡萄酒企业来说很有意义。
《准入条件》鼓励现有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合理整合资源,采取措施改造升级,实现规模经济。这对于引导葡萄酒企业规模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现有的规模经济企业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整体来看,在产品质量、市场运作等方面都能提供足够的保证。
行业相关规定的出台是好事,但是,可以实施的细节是什么?最终由谁来监管?还是问题,如果这些准入条件能够最终“落地”,那么对葡萄酒市场秩序的规范无疑起到巨大作用。《准入条件》的出台预示着政府对葡萄酒行业关注度的提升,但对于葡萄酒行业还缺乏更多细节的规定,要规范葡萄酒市场,还需要更多细节的配合才能使其最终“落地”。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