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业动态 ┊ 酒市营销 ┊ 酒界风云 ┊ 杯酒人生 ┊ 健康养生 ┊ 鉴别品评 ┊ 美酒美图 ┊ 酒展会讯 ┊ 酒鬼杂谈 ┊ 红酒专栏 ┊ 老版首页
    酒文化网_中国酒文化 > 酒界风云 >   search 中文域名“中国酒文化网”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副部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 王文哲 题写
相关文章
·大咖云集见证封藏盛事,雄安保府
·“拉闸限电” 酒业影响几何?
·包材频发调价函 白酒新一轮涨价
·荣获中国酱酒卓越企业奖,贵州安
·提产增效再加速,西凤打造老名酒
推荐文章
·落后者的2021
·一线酒企 在“强集中”下继续扩
·最新规划来了 贵州酱酒未来之路
·茅台再出发 需要审慎对待的重大
·安酒携手兆讯传媒霸屏高铁站 “
最热文章
·改制不彻底束缚豫酒发展 宋河酒
·37个批次白酒遭食品“黑名单”“
·锁炳勋退休,女将宁中伟执掌金种
·飞天茅台迎宾酒和遵义1935酒不对
·网爆白酒是由敌敌畏+酒精+自来水
·习酒也走起了小清新路线,推出了
·茅台白金中华蜜酒上市
·黄晓明投资的CAGO酒吧入驻成都
·泸州老窖系列酒价格表(仅供参考
·茅台黑色包装酒纷纷上市
旗帜广告位
复盘仁怀20年 千亿产区是如何炼成的?
2021-10-22 09:58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点击:

产区是什么?

对于酒业来说,这个概念最初常见于葡萄酒行业。葡萄酒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葡萄的品质,土壤、气候、纬度等地理因素十分重要,甚至有“七分种植 三分酿造”的说法,所以,对于葡萄酒而言,产区是品质的重要保障。

而对白酒而言,原料品质与水、土、气候同样会影响到最终酒体的风味,只是其产区概念长久不彰而已。近年来,随着多地政府和各大白酒企业的重视,白酒的产区概念亦不断得到强化。

2017年,中国酒业协会举办的世界名酒价值论坛评选出了“世界十大烈酒产区”——宿迁、亳州、遵义、宜宾、泸州、吕梁、苏格兰、干邑、波多黎各、瓜达拉哈拉。有行业人士认为,这标志着白酒产区的概念正式进入公众主流视野。

也正是在这一年,逐渐升温的酱酒热让“茅台镇核心产区”成为了行业的高频词,也引领着大众对茅台镇产区有了基础的认知。随后,茅台镇的热度弥漫到了仁怀区域。

白酒产区如何发展?白酒产区当下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借着仁怀产区成长的轨迹,我们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01、2000年之前:从烧坊到酒厂

仁怀产区的起步,自然得从茅台说起。

据相关记载显示,1949年前后,曾盛极一时的茅台酒逐渐凋敝,仅成义酒坊、荣和酒房、恒兴酒坊三家尚在生产,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华茅、王茅、赖茅。

1951年,政府通过赎买、没收、接管的方式将三家私营酿酒作坊合并,国营茅台酒厂就此成立。次年,茅台酒在第一次全国评酒会上被评为国家级名酒,跻身老四大名酒之一。

从烧坊到酒厂,这是模式上的巨大跨越,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生产上的突破。相关资料显示,茅台酒厂在成立初期的年产量约为75吨。

彼时,仁怀其实并未萌生产区的概念,人们只是单纯的认为,这里酿出来的酒品质比较高而已。

但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高品质并非最有竞争力的优势,高产量才是。

众所周知,仁怀地区主产酱酒,而酱酒生产具有工艺复杂、成本高、周期长的特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都桎梏着仁怀酒业的发展。

以茅台为例,贵州茅台酒厂名誉董事长季克良曾在一次采访中回忆说, 改革开放前的26年,茅台酒年生产能力由建厂初期的75吨增长到1068吨,累计总产量仅为11969吨,而出厂的成品,还远低于这个数字,累计亏损额达382万元。

因此,在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茅台的主旋律就是提高产能,这也为仁怀产区的日后的腾飞埋下了伏笔。

02、“十五”(2000-2005):中国酒都

仁怀正式形成产区概念,是在2000年之后。

2004年7月,经过中国食文化研究会认定工作组织委员会组织全国部分食(酒)文化专家、学者及权威人士历时8个月的实地考察、论证、评估,仁怀被正式认定为“中国酒都”。值得一提的是,同年,茅台以8.54亿元的净利润首次登顶行业。

在仁怀市当年长达1423页的中国酒都申报材料中,对产区情况进行了介绍——

仁怀市共有酒厂506家,平均每3.5平方公里就有一家酒厂;酿酒业总产值占地方工业总产值的75.9%,占地方GDP60%以上;酒业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例达88.7%,酿酒业税收占国税收入74.3%,占地税收入89.4%;酿酒业的从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1%。

“十五”期间,仁怀市的白酒产量从2000年的5万吨增加到8.5万吨,而作为重点企业的茅台,不仅实现了年产茅台酒上万吨的目标,还启动了新的万吨建设。

在城镇化建设方面,仁怀市顺利推动旧产区改造,新区建设也已初具规模,其中,茅台镇的风貌建设也拉开了帷幕。

而在基础交通方面,茅台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基本完成,茅台机场的前期工作也在稳步推进。

纵观“十五”期间的仁怀,有两点值得重点说:一是正式形成了产区概念,并以此为出发点着力基础打造,为后续发展打好了基础;二是在茅台身上尝到了产能提升的“甜头”,并在这个方面持续发力。

03、“十一五”(2006-2010):起飞

众所周知,2003年至2012年是白酒行业的“黄金十年”,而“十一五”更是“黄金十年”中的“黄金时段”。仁怀产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可谓飞速。

总体来看,仁怀对“十一五”定下了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125亿元的目标,而这一目标已然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末,全市生产总值已经突破200亿元,比预定目标还要高出60%。

就白酒而言,2010年,规模以上白酒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6%。

在产量上,实现白酒产量13.6万千升(12.1万吨),其中,完成40亿元的技改投资的茅台取得了长足进步,茅台酒产量2.6万吨、茅台系列酒1.5万吨,其他地方酒业合计8万吨。

在品牌力方面,除茅台外,其他酒类企业呈现出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趋势,品牌力有所增强,新增驰名商标1件、著名商标52件、贵州名牌6件。

在白酒产业园区建设上,茅台循环工业园一期工程建成,仁怀名酒工业园区建设启动,30万吨国酒原料仓储项目、中国白酒检测中心仁怀实验室等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值得一提的是,“仁怀白酒产业集群”在此期间上榜“第三届中国百佳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仁怀也在为白酒产业的良好发展和茅台品牌价值提供保障措施。一方面,仁怀依法关闭与取缔了茅台镇辖区内无证经营的小酒厂与小作坊,查处20余起侵犯茅台酒及地方酒业知识产权的案件;另一方面,将高粱产量从2.6万吨提升到了6.3万吨,拓宽了原料源头。

在此阶段,仁怀的产区意义在快速发展中发生着改变,从概念落地成长为一个地区为之全力以赴的发展方向;同时,白酒产业的高速增长也验证了“吸引力法则”,推动着产区本身走向了产业集群发展的道路。

04、“十二五”(2011-2015):折翼

“十二五”这个时间段较为特殊,白酒业在经过前半段的“飞行”之后,于2012年底突然“折翼”,急遽下坠。

“十二五”末,仁怀市虽然仍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大关的壮举,但若分产业来看,涵盖了酒类销售环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127.24亿元,距离预定的170亿元有着不小的差距。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打印】 ↑回到页首
上一篇:大咖云集见证封藏盛事,雄安保府诠释冀酒新经典
下一篇:舍得酒业前三季度营收超36亿 净利增幅高达211.92%
不受“捐赠门”影响 茅台股价再创历史新高
不受“捐赠门”影响
热钱涌入万亿酒业 资本“饮酒”新周期开启
热钱涌入万亿酒业
三香争锋 浓香酒“天王山之战”在于品质表达
三香争锋 浓香酒“
战火再起 进入“深水区”的生肖酒还有搞头吗?
战火再起 进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