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建设革命陈列馆是进行党史资政育人和从事党史宣传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向建党100周年献礼,安丘景芝,作为山东觉醒最早的土地之一,打造红色文化主阵地——“景芝革命陈列馆”计划6月26日建成开馆。开馆之际,潍坊日报专题专版对“景芝革命陈列馆”进行了专题报道。
在这片拥潍、浯、渠三河之灵秀,被顾炎武称为山东三大古镇的沃土上,景芝人民珍视尊严,珍爱和平,不畏强暴,奋勇抗争,为保家卫国吼出了英雄壮歌。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景芝革命陈列馆以“艰苦探索澎湃革命浪潮”“抗战岁月挺起民族脊梁”“众志成城景芝慷慨助战”“高擎旗帜践行革命誓言”四大篇章,向世人展示景芝自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先贤们走过的铿锵革命征途。
壹
艰苦探索 澎湃革命浪潮(1921-2021)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华大地内忧外患,战乱频仍。“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以景芝刘大同为代表的民主革命先驱,以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点燃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火种,为探索革命真理,寻求民族解放,实现国家独立、人民幸福而不懈奋争。在他们的进步思想影响下,山东景芝一带迅速汇入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洪流。
展厅内古朴典雅,庄严凝重。由党徽等元素组成序厅吊顶,通过发光软膜天花,提升整个空间的高度感。中心主题雕塑融合了景芝革命历史中重要的人物事件。“五四”运动口号、装饰条幅、时代特征实物展柜、悬挂的抗日战旗……一幕幕历史情景再现,仿佛让人回到那一段风云岁月中。
南有孙中山、北有刘大同
景芝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里曾经流淌过革命先烈的鲜血,红色的信仰在这里闪闪发光。在风云激荡的革命岁月中,这里的人民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从景芝芝畔村走出的有着坚定革命信念的刘大同,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念,抛头颅、洒热血,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甘愿奉献一切,包括宝贵的生命。
△刘大同
刘大同,原名刘建封,自号芝里老人。早期革命家。他信仰“大同”思想,倡行平民主义,实现人人平等,改名刘大同,被臧克家誉为“南有孙中山、北有刘大同”。
1909年,刘大同任吉林省安图县知县。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即在安图举义,宣告“大同共和国”成立,并通告中外。作为新生共和政体,比孙中山在南京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早两个月,为中华民国诞生之先声。举义不久,遭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和张作霖部进剿,义军寡不敌众,被残酷镇压。刘大同被迫避退东瀛。海外归来后,日军逼迫他承认“满洲国”,他严词拒绝,屡遭凶险,头部中弹昏迷七日才脱险。
刘大同十分热爱家乡。他铁骨铮铮,坚决支持张学良、杨虎城的“抗日爱国”义举。后来,壮志未酬,回山东继续传播“大同”思想,深深影响了景芝的革命风潮。
王尽美与“励新学会”
王尽美、邓恩铭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山东党组织的缔造者和早期领导者。
△王尽美
1918年秋,王尽美考取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积极投身“五四”运动,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被推举为山东学生联合会负责人。在参加中共一大前,立志为全人类实现“尽善尽美”的社会理想,改名王尽美。
1917年秋,邓恩铭于荔泉书院毕业后,从家乡贵州投奔山东亲戚,于1918年进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读书。与省立第一师范读书的王尽美相识,因志同道合而结为亲密战友。
1921年秋,两人从南湖红船“一大”归来,立即投入创建中国共产党山东区党组织工作,王尽美任书记。
1922年7月,王尽美从莫斯科回来赶赴上海出席中共二大,参与起草《劳动法大纲》。之后在秦皇岛、广州、天津、济南、青岛、青州、潍县等地都留有革命的足迹。
王尽美因家乡与景芝邻界,其先进思想给当时景芝一带的早期革命活动带来很大影响。先后联合景芝南乡相州进步人士王翔千、刁步云、曹云卿、曹涌涛等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探索和研究的新思想、新文化很快传播到景芝大地。
1922年1月,邓恩铭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俄国苏维埃领袖列宁的接见。1925年初,与王尽美组织领导震惊中外的青岛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和青岛纱厂工人大罢工。1925年8月,王尽美病逝后,邓恩铭被先后任命为中共山东地方委员会书记、中共青岛市委书记、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书记。1928年12月,由于叛徒出卖,在济南被捕。1931年4月,与刘谦初、吴丽实等22位共产党员在济南纬八路刑场慷慨就义,年仅30岁。
景芝第一位中共党员
刘增是景芝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员,字益三,又名刘亦增,景芝人。1924年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读书。受同村刘大同影响和同校王尽美等共产主义思想启蒙,投身革命。1926年,经中共山东党组织介绍到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分校”学习,改名刘亦增。1927年,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策动杨森、夏斗寅进攻武汉政府。为讨伐杨夏叛变,武汉军校师生改为“中央独立师”,叶挺任师长,刘亦增任独立师班长,带领全班英勇参战,击败杨夏。1927年7月,武汉军校师生被编入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8月合编为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叶剑英任团长,刘亦增继续任班长。在叶剑英教导下,刘亦增迅速成长为革命战士。9月,蒋介石、汪精卫合流掀起反共高潮,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刘亦增毫不动摇愤然写下:“敌人屠刀相见,逃者可鄙叛逆更厌;甘洒热血抛头颅,何惧牢深饮弹。”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