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地处鲁西平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张秋镇今属阳谷县一个镇,位于黄河与运河交汇处。自元代至明清曾是京杭漕运之枢纽,享尽齐鲁大地名城盛誉,积淀了丰厚的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国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在此交融,武松打虎的英雄气概也从这里流传至今。
一
元朝的建立,连年的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的反复使得民不聊生。
汉族上层社会和士大夫们,受到了无限的压抑和排挤,有才得不到发挥,或有才不愿发挥,整个社会沉迷于酒色。元代著名曲作家张可久的作品就表现出那个时代士大夫玩世不恭、不讲亲厚、不讲清廉、喝醉酒倒提着盛酒的葫芦睡大觉的场面。人们除了果腹饱食之外,便是消极醉酒沉迷——这一社会现象倒是催生了酿酒行业的快速发展。酿酒技术得到了质的飞跃,烧酒(即蒸馏酒)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元代酒业的发展堪称时代的里程碑,完成了从醪酒秫酒到烧酒即蒸馏酒的过渡。人们把生活中的吃酒,视为一种自我满足的生活方式。
公元1289年(至元二十二年),京杭大运河阳谷段开通,即会通河,为张秋的商业繁荣带来了新希望,为这一区域的发展迎来了无限生机。大运河成为当年南北经济流通大动脉(资料来源于聊城历史大事记),经济、商业、外交大发展的同时,带来了阳谷酒业的又一次发展。酿酒行业经过几十年的传承也有了质的变化,品质也逐渐完善。
元代是个多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地方各行各业的交流相当发达,由酒带来的社会效益更是显而易见。张秋镇(历史上曾叫过景德镇),由于所处在运河要塞位置,迎来空前繁荣。南北方的酒,也都在此汇聚,匠人们不断切磋技艺,蒸酒技术大大提升。各种酒的运输,也都要经过这里,商人们吃酒、酿酒、买卖酒,因酒带来的经济利益相当可观,也为当时政府大大增加了税收。
二
元朝的黑暗统治和连年的自然灾害,不断地激起人民群众的反抗和起义。
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二月,常遇春、胡大海率部在阳谷一带大肆掠杀,惨无人道,凡有生命之体,不分人畜,统统诛杀,所到之处连鸡犬亦无声。张秋在当时,是相当富足和繁荣,经过元朝几十年的运河漕运,它的经济相比阳谷周边区域繁荣。常遇春、胡大海之所以在这里暂停扎寨,就是看到了这一点。他们一边杀戮,一边壮大发展队伍。周家酒坊闻听胡大海率部来到张秋,赶忙派酒保送酒相迎,为其接风。胡大海虽生性残暴,杀人不眨眼,但也是个酒肉之徒,见有酒喝,杀人之心稍有慈软,故这一带百姓略有幸免。
元朝灭亡,明朝建立。明朝帝王为了巩固统治,设立行政机构,划分行政区域。在公元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开始从山西迁民至山东,到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共迁民计数万众之多。这对阳谷这一地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加上明朝时期对大运河的开发,也进一步促进了张秋经济社会和人文酒文化的繁荣,直接影响了两个朝代几百年的历史进步。
这期间,有一陈姓大户,也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张秋西街安居。陈家刚迁到张秋之时,举目无亲,日子过得相当拮据。陈家淳朴诚实,除了开荒种田外,就是在运河码头干些杂工,挣点散钱补贴家用,慢慢赢得了周家酒坊的赏识,遂将爱女许配给陈家相公启后为妻。陈家亦学会了酿酒技术,多年后开办了陈家酒坊。
明成化年间的张秋码头,已相当的繁华与发达,饮酒日盛,酿酒聚增。虽然自然灾害时常发生,河岸决口不断,但是运河航运已能满足灾难发生时的供给保障。
聊城历史大事记(50页)载:公元1473年(成化九年)三月,运河决口,临清、聊城、唐邑(包括阳谷)等二十八州县涝,民众受灾,饥甚,人相食(人吃人)。山东巡抚奏请赈济:以济南仓储减价平粜,临清(包括张秋)关税兼收半麦,以资赈济;开中淮,浙盐百万引;尽捐州县逋课;截留漕粮,并贷饥民;开纳粟例,令胥吏富民皆踊跃输赈,诏悉许以便宜行事。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基本也能达到政通人和,在大灾面前齐心协力。
任何时期的发展和繁荣,物资供给和保障是基础。特别是酿酒行业,所需原料是粮食,在封建时代,农业产出非常低下,加上自然灾害,哪还有粮食来酿酒?张秋镇的酿酒业得益于京杭大运河南北漕运的天然优势,粮食的互补保障了酒业的持续传承。酿酒业的兴衰,堪称是一个时代的经济兴衰晴雨表。
明正德年间,明廷在张秋设有驻军都督,漕政管理,课税赋收非常可观。大运河航运给张秋带来了空前的繁盛,客商官达川流不息,千帆万舮北上南下,水陆交汇,富庶一方。当时曾流传:人间天堂,南有苏杭,北有临张。明廷多次对运河加以开发和疏浚,确保了运河的畅通。明朝万历年间,运河漕运兴盛,大量官达贵人、商户路过张秋,上岸消费,日达千人,酒坊已达七十二家,大大刺激了当地经济发展。这么多的官人、商户以饮酒度日,白天喝、晚上喝,饮酒之风盛行,带动了张秋镇家家酿酒、户户飘香的繁荣景象。此时,酒的种类也开始丰富多彩,酒名就多达30余种,如:桑葚酒、火酒、艾酒、头脑酒、豆酒、河清酒、黄米酒、荷花酒、鲁酒、菊花酒等等。据康熙阳谷县志记载,当时阳谷物产丰富,光酒就有三、四种供奉朝廷,其中桑葚酒为佳。商贾客流繁忙,文化风俗昌盛,各类商铺连排。最盛时期,酒市街多达数十个。从醪酒、秫酒到烧酒(即蒸馏酒),样样皆全,品品飘香。平民百姓吃醪酒或秫酒,达官贵人、士大夫等有钱人喝烧酒。
陈祖公精业和气,善研技艺,陈家酒坊迎来了八方顾客。商客们来到张秋码头,总喜欢在陈家酒坊歇脚喝酒,饮品昔日的透瓶香,逐渐地贩运透瓶香,美名誉满大江南北。民间有艺人写诗赞到:凤凰闻酒双展翅,野鸡闻酒变凤凰。八位神仙来饮酒,店里醉倒正四双。若问喝的什么酒,就是名酒透瓶香。
明万历年间,阳谷知县智慧豪情,谕召陈家酒坊县城做酒。陈祖公万杰令长子文立掌管原陈家酒坊,并在阳谷县城南门附近置地一宗,令次子开设了分酒坊。酒香飘溢在阳谷县城的各个角落。陈家所酿之酒,主要供给地方官商,多余部分仍通过运河运往外地。同时,粮食短缺之时,也要通过运河给予供给和保障,从而巩固和繁盛了阳谷酒文化。
三
清朝的建立,使大运河达到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阳谷县城也为之发达起来:各种酒馆、缎店、布店、杂货店、粮店林立于县城各街,光酒坊就有十三四家之多。县城酒肆业的发展和繁荣,支撑着小城饮食市场,创造着县城繁华局面。尤其是夜晚来临,各铺店有的已关门歇夜,独有各家酒坊、酒馆张灯初放,有独饮的,有对饮的,三五人以上者群饮,猜拳行令,气氛喧嚣。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