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业动态 ┊ 酒市营销 ┊ 酒界风云 ┊ 杯酒人生 ┊ 健康养生 ┊ 鉴别品评 ┊ 美酒美图 ┊ 酒展会讯 ┊ 酒鬼杂谈 ┊ 红酒专栏 ┊ 老版首页
    中国酒文化网 > 专家论坛 >   search 中文域名“中国酒文化网”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副部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 王文哲 题写
相关文章
·京剧舞台艺术酒淄博惊艳亮相
·国宝李渡,酒脉流芳
·把玩青瓷酒瓶,领略宗师风范
·月是故乡明,酒是家乡浓
·破冰捕鱼,怎能少了酒
推荐文章
·书香国潮·茴味字中
·“湖南老八大”的名酒情缘
·拥抱互联网经济,老酒迎接红利时
·悬奖100万等你拿!探秘划拳“奇
·疫情下,老酒市
最热文章
·揭秘“59元茅台”真相 警惕“话
·鉴别真假五粮液,只要这5招
·爷爷的酒曲秘方
·朋友圈传莆田喜力啤酒制作过程是
·你知道五粮液有哪些工艺和技术吗
·“吉金”略释 话说茅台青铜酒器
·2017最新乘坐高铁携带白酒的相关
·重奖征集2017“全国理性饮酒宣传
·竹枝词(其一)
·玉盘杨梅为君设
旗帜广告位
你不曾了解的吉林市酒文化史
2019-07-23 12:42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点击:

从农业考古、文物考古、文化流俗考古、酿造工艺、酿器具以及储器具、饮酒器具、酒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等系统地介绍吉林酒文化的著作几乎还是空白,重视吉林市酒文化挖掘、整理,让行业和企业找到文化自信,为振兴吉林市、振兴吉林省和东北走出一条差异化文化发展之路,是本课题要重点解决的内容。

吉林市酿酒原料

从1673年吉林建城一直到清末,在吉林任过职的77位将军中,便有远见卓识者,向朝廷建议对吉林进行垦荒。《吉林通志》记载,富俊自1818~1822年和1824~1827年数任吉林将军期间,先后号令开垦土地9万多公顷。后世有诗为证:满蒙世族起风云,累业簪缨竟树功。为建八旗生计策,开屯发自富将军。粮食富足了,自然酿酒就多了起来。

《清朝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吉林省行政机关》记载:清代吉林农业的开发主力是汉族民众,吉林农业开发是伴随着清朝政府的移垦——封禁——弛禁——开禁政策的变化而兴衰起伏,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粮食生产已达1710万石。

清代酿酒工艺(烧酒)

《打牲乌拉》“烧酒工艺”记载:江水相连,水质好,酒味纯正香醇。储酒是用一个特大木箱置于地下窖藏。当时造酒是纯粮食,纯手工,粮食有高粱、苞米、小米等,先将粮食上碾子轧碎,上锅蒸后,散扬于地,将蒸料从锅中捞出向地上扬,叫扬馇子,使其降温,这个活动叫晾馇子,然后混入酒曲拌匀,下窖池中发酵,发酵后上锅蒸,蒸出的水蒸气通过冷水却后就成了酒,先流出的是70度左右的,越流度数越低,到40左右度时就让其停流了,因为再下面的叫酒稍子,有苦味和怪味,将剩下的蒸料再和新料拌在一起再蒸,这样反复后,粮食中的酒就会全部蒸出了。烧火的要不断续火,使锅底火旺不断,烧的主要是木柴柈子。烧锅酿酒工艺总结为:“制曲”“润粮”“立楂”“合案子”“披片子”“装窖子”“封窖子”“踩窖子”“揭窖子”“挖窖子”,最后“装甑”“出甑”等。

大师傅主要是兑曲子和看酒头。他通过看酒花,能知道多少度酒,一般酒从上面滴下时,酒溅起的泡泡叫酒花,酒花大小如小米粒大小为70度,高粱米粒大小为60度左右,小豆粒大小为50左右度,黄豆粒大小为40左右度。

大师傅除了看酒花,再就是品尝,品尝这一锅酒好坏和度数。烧出的酒一般用酒缸和大坛子贮藏,外运则用一种特制的酒篓,形状如现在长方形的墨水瓶,外壳用柳条、油条编制,内糊浸过猪血的高丽纸。盖可用猪尿泡,杀猪时将其取出,趁新鲜在酒篓盖上抻开、蒙上、扎紧,固定几天就成型了,其好处是不漏,不跑酒味。一篓一般装50~100斤。

吉林市清代酒税

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打牲乌拉三百年》记载:清朝时期乌拉地方负责打牲进贡,所有员丁俸饷及日常办公费用均由北京、盛京两府(内务府)的户、工二部予以拨付。查乌拉地面,向奉恩旨,不准设立税务,以杜圈削之弊,因而无征收捐税之事。到清末,打牲制度取消,乌拉地方才有了税制。据乌拉税捐征收局民国三年(1914)七月份报告中记载,乌拉地方税捐有牌照和营业两大项类,八个项目。民国八年(1919)乌拉地方税捐达三十种类之多。(1914)七月,“乌拉税捐征收局第一期发行贩卖烟酒牌照收入税数报告表”,主要有牌照和营业两大项类,其中包括:营业人姓名、营业地址、营业字号、年税额、本期完成税数目、折合钱数、牌照号数、有效期间等八个项目,六十五家业户的情况。

吉林市清代酿造技艺培训

《清朝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吉林省行政机关》记载:清代吉林农业的开发主力是汉族民众,吉林农业开发是伴随着清朝政府的移垦——封禁——弛禁——开禁政策的变化而兴衰起伏,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粮食生产已达1710万石。宣统二年(1909年)9月,吉林行省民政司以“寓教于养,化莽为良,扩展实业之范围,裕游民之生机”为宗旨,请准开办吉林贫民习艺所,宣统二年(1010年)改为吉林工艺教养所,内设机织、缝纫、印刷、酿造等10科,工匠16名,艺徒200人。

吉林市清代烧锅行业文化

烧锅工匠分工明确,等级严格。“烧锅”组成人员:包括“大掌柜”、“柜房掌柜”、“院心掌柜”,还有“账房先生”、“栏柜头”、“柜腿子”以及卖酒的“老客”等。

烧锅“三大外戚”:即锡匠、篓匠、曲子班。锡匠为世代相传,烧锅离不开、惹不起,待若上宾。篓匠,是制做木质贮酒器的。当年的盛酒器,在木材少的地区,用枝条编成“篓”。东北盛产木头,所以用上等的木料来制,叫酒海。大的10吨左右,小的也1吨多。白酒酒海制成后,里边要用纸来裱糊,所用的粘合剂是用新鲜的动物血加上等的石灰发酵而成的胶体,所用的纸也很有讲究。必须选用麻绳头或桑皮制浆做成的纸才能用,每5层为一封,新的酒海要封20封,也就是100层厚,以后每三年封1封。

烧锅祭祀与规矩。除了供奉酒仙、狐仙外,吃的规矩一旦定下来,就不能再改了。据蛟河市烧锅老人讲述,有一年冬天,正要收工的酒工们突然交了围裙,新来的掌柜询问酒师才了解到,在甑房中有个传统规矩,就是上年吃的不寻常的东西,下年今天还得吃这样东西,否则就交围裙,表示抗议。原来,上年掌柜到敦化卖酒时,有下山的猎户提出用虎骨、熊掌、鹿筋等交换。回来后,虎骨酒泡在酒缸里,熊掌和鹿筋犒劳了酒工们。最后,还是烧锅大师傅给掌柜的支了一招,从吉林请来高明的厨师,用猪蹄子代替了熊掌,用牛筋代替了鹿筋,酿酒师傅们也是心知肚明,对掌柜的良苦用心自然心存感激,这酒的质量和产量不但没有降低,而且更好了。

东北酒匠是一家。一家烧锅支起来,不管来自何方,认识不认识的酒工,进屋只要向各位抱一下拳道,道一声辛苦,把随身带的小包袱往盘架上一放,然后弯腰拾起木铣扬几下,一副行家里手的样子,这就被让进屋里喝酒。不管住多久,吃喝都管。如果这家烧锅需要人就留下干活,如果要走大伙就给凑盘缠,这叫人不亲酒亲。

踩曲文化:制曲用的原料:一般用小麦面、高粱面和少量的黄豆面加水“团块”放入曲模,成为曲坯,用脚踏实成为曲块。踏曲时,地上摆放长、宽适宜的木板,十八个小孩依次随形“板型”排列,赤脚站好,从第一个小孩开始踩曲坯,踩一次曲坯上留有18个脚跟印,直至每个曲坯上留下432个脚跟印,就算大功告成,一般每踩一坊曲子都在6000块以上。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打印】 ↑回到页首
上一篇:江城百岁老人长寿秘诀是每天喝点酒
下一篇:从结缘到坚守,《华夏酒报》伴我一路走来
京剧舞台艺术酒淄博惊艳亮相
京剧舞台艺术酒淄博
国宝李渡,酒脉流芳
国宝李渡,酒脉流芳
书香国潮·茴味字中
书香国潮·茴味字中
把玩青瓷酒瓶,领略宗师风范
把玩青瓷酒瓶,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