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左起,第2位 潘兴云、第4位 周恒刚、第10位 杜子端、第17位 钟国辉、第18位 于桥
第二排左起,第2位 孙兴忠、第9位 刘洪晃、第12位 李阴清、第14位 崔明忠、第19位 许士亮、第20位 张君、第21位 韩兰清、第22位 王继兰
第三排左起,第1位 赵建华、第4位 卞文华
其中,孙兴忠、李阴清、崔明忠、许士亮、张君、韩兰清、王继兰、卞文华为宁河芦台酒厂工作人员。
麸曲酱香白酒是天津芦台酒厂的创造。时任河北省宁河县酒厂革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的潘兴云是有功之臣。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文革遗风尚存的非常时期,是他甘冒政治风险把周恒刚先生请出”牛棚”,为周工搭建平台,鼎力支持周工推动北方地区白酒行业技术进步,开发了二十几款优质酒。
出身酒乡,从门外汉到“酒痴”
潘兴云出生在中国名酒之乡的四川,解放前参加革命,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1968年转业到宁河县酿酒厂。
当时的酿酒厂,实际上就是坐落于民宅中的小作坊,有几十间平房。用薯干、粉渣等代用品生产散白酒,还生产酱油、醋等调料。当潘兴云踏进宁河酒厂大门,进入车间的时候,不由得一喜一惊。喜的是,久违了的浓浓酒香扑面而来,他仿佛闻到了家乡的味道。惊的是,生产条件和环境太差了,三四十名工人在没有真正安窗户和门的厂房里,几乎赤身裸体,手抡大锨,脚踩缸沿儿,围着热气腾腾的大锅一个个挥汗如雨。此时,他心中不禁想起了老家的一首烧酒歌: “火烤胸前热,风吹背后寒,急火三担水,汗透破衣衫”。
这位来自名酒之乡的军人,以他对酒氛围的挚爱和长期革命斗争锻炼出来的刚毅,当即与送他来厂的领导表示:这里是我的一个新阵地,我一定造出好酒、名酒,干出名堂来,请领导放心。
话好说,事难办。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潘兴云几乎彻夜无眠,思考了许多许多。他悟出了“好酒不怕巷子深”的道理,以一个名酒之乡人的独特眼光,看到华北地区没有名酒,天津一带没有优质酒的现实,如果这个小厂能酿出优质酒,不但能给厂里扬名、带来经济利润,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厂子旧貌换新颜,大大改善工人们的工作环境。可他也深知,做好酒想着容易,做起来难。要有技术,要有人才,要有大师啊!他首先找县领导从人事局要来指标,陆续招收了四十多名高中和几名中专毕业生,让他们先从基层干起,培养了一批酿酒的生力军。与此同时,他像猎头公司一样寻找大师。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当时宁河县酒厂隶属河北省廊坊地区轻工局,在一次与轻工局召开的汇报会上,潘兴云一下子认识了周恒刚。
喜逢知音,合作无间酿好酒
两个人见面了,刚刚从文革牛棚中解放出来的白酒专家周恒刚,心中非常激动。潘兴云用他四川人特有的豪爽热情、健谈,感染着周恒刚。向他诉说家乡的美酒,古老的芦台老酒作坊,以及请名师出山,造名酒之梦……
一个外行,却对酒师痴迷,求贤若渴。一个内行,造酒情深,日思夜想酿好酒,但此时却英雄无用武之地。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初入酒行的潘兴云,看周工端着酒杯,能如数家珍地评说酒的质量优劣,以及制曲或酿酒工艺环节上存在的问题。他听得虽然似懂非懂,却欣喜若狂,如醉如痴。而周工,一听潘兴云生产优质酒的美好愿望和创建新酒厂的宏伟蓝图,抚掌大喜,像遇到知音一样。他们携手了,一颗酒星,开始在宁河县酿酒厂的阵地上闪烁、发光。
经过对酒厂的细心考察分析,他们说定:新产品定位为麸曲酱香型白酒,填补华北地区空白。把周工多年来的科研成果用麸曲酿好酒,拿到这里实验推广。周工的一锤定音,让潘兴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说时迟那时快,宁河酒厂麸曲酱香型白酒实验班,悄无声息地干起来了。为了先培养技术骨干,潘兴云协助周工挑选几名年轻,有一定生产经验的工人,由周工引领,到辽宁锦州凌川酒厂学习麸曲酱香酿酒操作技术,另挑几名高中生专学制曲、酒母、化验等技术操作。
接着,制定工艺流程,宣讲操作方法,周工是个循循善诱,春风化雨的老师,潘兴云则像个谦恭的学生班长,带领大家认真记下每一条每一句。
投产前的准备工作,一步一步就绪落实。1972年9月,麸曲酱香型白酒实验班投产。周工现场指挥,潘兴云调动人马。周工一再叮嘱大家:我们生产的是麸曲酱香型优质酒,与做普通酒不同,我们要用河内白曲,生香酒母,配料要合理准确,操作起来要稳、准、细、净,最重要的一环是拌好酒醅后,先堆积,待明天上班时再入池,目的是让自然界的野生菌增香……入池发酵以后,化验跟踪温度曲线正常……
半月后,发酵到期成熟。工人们解开盖池子的塑料布,周工急切地双手捧起酒醅贴近鼻子细闻,脸上闪露出笑容,兴奋地说:我们成功了。味道正常,有酒香味。潘兴云也激动地闻着,不住地点头,眼里含着泪花。
蒸馏时,周工亲自品尝,及时调整、指导。实验班转入正常生产后,周工为了保证新品的质量,又采取措施,用“汉逊”“球拟”“1312”“1274”等单一酵母品种单池发酵,生产不同风格的调味酒。
此时的潘兴云,如鱼得水,在周工面前,他既是个拍板人,又是个小学生。一个军人厂长,一个白酒专家,合作无间,携手前行。
1973年8月,经过科学的贮存,在周恒刚的亲自指导下,第一批麸曲酱香型白酒成品酒勾兑成功。由于贮酒容器是含有血料纸的酒海,所以酒液看上去微黄,却晶莹剔透,近闻有浓浓的酱香和焦香,入口甜爽纯正而醇厚,饮后留有淡淡余香。
宁河县领导闻讯后,立即赶到现场祝贺。品尝后,非常惊奇地说:“能喝到纯正的高粱酒都实属不易,而我们这个小小酒厂能造出这么好的酒,真是奇迹。”有人兴奋地高喊:“北方小茅台,北方小茅台”。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