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座历史厚重、文化灿烂的现代化城市。这里云集了中国酒业协会、中国副食流通协会、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诗酒文化协会等诸多上级领导单位的老领导,也隐藏着酒界的泰山北斗,时年110周岁的秦含章先生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沈氏夫妇此来,就是专程登门拜会这位人间寿星来的,这是沈酒集团继去年拜会后的又一次拜访。
9月17日14:30分,在沈重武先生的引领下,沈鸿林夫妇一行来到了酒界泰斗、生于1908年的人间寿星秦含章先生的居所,恭恭敬敬地奉上溢满深深祝福的礼品,并打开了随身带来的酱香、沉香两款代表性的沈酒,一一恭请秦含章先生品鉴。
秦含章先生2月份虽已过了110周岁的生日,但身康体健,思维敏捷。在我们讶异如此高龄的老人,还有如此健康的体魄、清醒的头脑时,陪侍身侧的其幼子秦大文先生告诉我们,秦老每天除了正常的三餐外,还要喝三杯牛奶、三杯咖啡补充体能。当然,小酒嘛,也常常饮用的,午晚两餐,控制在两小杯。总结起来就是:“平日规律的作息、日常营养均衡的饮食、与世无争舒畅恬淡的家居生活,造就了老爸健康的身心。”大文轻描淡写地一笑而过。其实,大家都知道,秦老能有今天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无疑得益于身边幼子秦大文细致周到的照顾。
望闻问切,秦老在一番细致的观感、闻香、品味后,掀眉扬声喜欢地说:“好,好酒!沈家的酒,好!”并详细地问询这两款酒的产地、酿造工艺及酒品特色。沈鸿林一一作答。
他告诉秦老,这款沉香窖藏沈酒,是著名白酒专家沈怡方和赖高淮第一次联袂打造的新香型白酒,突破了中国白酒历史上“十二大香型”的束缚,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白酒第十三香。它的出现,既是中国白酒传统工艺总结,又是固态酿造法白酒科技提升的又一完美诠释。
“人是故交好,酒是陈的香”,陈,沉也。这款酒的香气浑然一体。从它的香气中,你能找到酱香的浓郁、浓香的悠扬以及清香的爽净,它入口中酱香的风韵首先突显出来,酸度悠扬,随之而来的是浓香型白酒的绵柔和醇甜,其以清香型白酒的余味爽净收尾。整个酒体三种风格依次展现,三种口感逐一而至,层次感、绽放感是对它最完美的感官描述。
犹记著名酒类评论家张春娅是这样评价沈酒酱香典藏的:这款酒太有特色了,是我喝到的最神奇的白酒。它色泽微黄,刚入口时,第一次闻香有一种青苹果的香味和淡淡的白花香味,逐渐散发出浓香,但很快就被酱香的焦糊味盖住,入口酒体干净柔绵、甘冽,吞咽林时很润喉舒适,入口前中期的甜感被伴随着的酱香味的甘冽味及恰到好处的酸味平衡,尾端还呈现了一种矿物味,类似苏格兰威士忌的泥炭味,酒的层次感、丰满度及愉悦度,让我非常喜欢和惊奇,真的很特别。好酒一般都出自酒庄酒,这是国外葡萄酒普遍的规律。就是产区和风土对品质的影响和作用。我们的老祖宗早有总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做到天人合一。
“这款酒,集合了沈、赖两位大师毕生的智慧,将沈酒的浓、酱、清三种工艺融为一体,三种曲药、三种香型,三种口感将中国道家文化中的‘三生万物’凸显得淋漓尽致。”沈鸿林动情地说,“这款酒既是我们对沈怡方大师的怀念,也是我们对赖高淮大师的致敬,更有我们沈酒人对‘酒道酬诚’这一理念的执着追求。它的拥有者,不是单纯拥有一瓶酒,更是拥有了一段中国白酒难忘的历史和中国白酒中一件由两位白酒大国工匠精心打造的艺术品,并且这种机会业已成为历史!”秦老颔首。随着沈鸿林先生情深款款娓娓道来的介绍,这款沉香沈酒悄然走进了大家的内心世界。
听得高兴,兴之所致,秦老拿过纸笔,稍加思忖,当即提笔写下“中国沈酒庄,天下有名声”10字,笑着交与沈老板手中,表明了是作为对沈氏鸿林夫妇用心呵护中国沈酒这一家族品牌的褒奖。
受此鼓舞,沈鸿林更加细致地讲解起另一款酒来:“我们的这款酱香沈酒来自赤水河畔的中国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的茅溪酒厂,是高端酱香的典型代表。与贵州茅台酒厂一水之隔,同宗同源。是经过了十年五载的岁月历练而成的。”
据沈鸿林介绍,这款酒,具有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的典型风格,酒体优雅、细腻,风味独特,入口甘醇,回味悠长,酸度适中,留香持久。
秦老边听边频频点头。或许是听闻茅溪是茅台的近邻,勾起了秦老内心深处的记忆;抑或是这款酱香沈酒令他喝出了茅台的味道,给了他灵感;或许兼而有之。他陡然兴致大起,提笔疾书,不一会儿,一首颇有韵味的小诗便跃然纸上:“赤水浪打茅台边,青山环养一飞天。八次回碚工艺巧,季克良酿酒神仙。”大家被这位一百多岁的老人的睿智敏思所震撼,情不自禁地鼓掌喝彩。
可能是受了大家热烈情绪的感染,秦老越发高兴。竟然兴致勃勃地问起杯中这款酱酒一年能生产多少来,当沈鸿林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诉他老人家,这款与茅台一河之隔、两两相望的茅溪酒厂出品的酱香沈酒年产量只有500多吨时,秦老的眸子瞬间流光溢彩、异常高兴地说:“那可以赚很多钱了!”并再次竖起了大拇指,大笑起来,笑得眉眼弯弯,如一尊笑面佛。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