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乾坤大”,不论古今抑或中外,“酒”伴随着人类从蛮荒走到现代,围绕“酒”和“饮酒”,人类文明形成了相应的酒风文化。
(数据来源:中国酒业协会)
2014年,中国进口啤酒33.82万KL,同比大幅上升85.59%,连续三年几乎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2012年增幅71.44%,2013年增幅65.6%),进口啤酒量近十几年来首次超过出口啤酒量,啤酒进出口首次由顺差变为真正意义上的逆差。
(数据来源:中国酒业协会)
2014年,中国进口葡萄酒(2L以下)28.83万KL,同比增长8.19%,同样是连续三年增长(2012年增幅10.39%,2013年增幅0.44%)。
(数据来源:中国酒业协会)
2014年,中国国际通畅性烈性酒产品进口数据依然增长为主。从统计数据看,白兰地、威士忌等产品受大环境影响,进口量虽有较大的波动,但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进口酒品越来越多进入中国市场,外国酒业从业者也越来越多来到中国。“酒逢知己千杯少”,缘起于千年之前,根植于文化之中的中国“酒风”,在外国人眼中又是怎样的呢?
国际洋酒生产商协会(FSPA)主席傅凌霄在日前召开的2015’中国国际“酒与社会”论坛中,比较了中西饮酒方式和饮酒文化,阐述了自己心目中的饮酒“中国范儿”。
中国的饮酒文化往往和饮食文化紧密相关,“酒”在历史长河中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在于排解烦忧,辅佐餐食。而现代社会,年轻人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都与传统有所不同,“酒风”随之变化。
“中国的社交性饮酒越来越多”,傅凌霄说,“除了佐餐,餐前餐后的饮酒量有所增加,还有了更多的种类选择,白酒、黄酒、啤酒、红酒,样样皆可”,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是饮酒群体不再是男性主导,女性饮酒的数量有所增加,而她们对酒品的质量包装有着独特要求。
饮酒的“国际范儿”可以通过一组数据的对比来展示。以四个欧洲国家为例,捷克、丹麦、法国、西班牙的饮酒量基本相当,但由于酒精肝引发的死亡率却差异很大。世界卫生组织对这四个国家有一个关于饮酒量的研究。结果显示,丹麦人肝硬化死亡率大大高于其他三个国家,调查发现,这是由于丹麦国家的饮酒习惯不同所造成的。
再来看看历史悠久的葡萄酒产地法国。资料显示,虽然法国人的饮酒习惯尤其是饮食习惯——吃鹅肝、奶油,被认为是不健康的,但他们的心脏病发病率远低于其他国家,其原因酒在于法国人虽然经常饮酒,但是是有节制的饮酒。
通过更多的观察研究,人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傅凌霄表示,这个结论就是“凡是有节制的、适量的饮酒,对人们的心脏都有益处”,简而言之,饮酒“国际范儿”的良好表现,都源自于“理性饮酒”。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