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五四青年节,笔者都会反思1919年的“新青年”精神对于当下的时代启迪。1919年诞生的新青年被冠以“民主”与“科学”的标签,同时又以“人学”思潮唤起了社会意识形态对于“人本位”的回归。
而在互联网+的时代,历史的相似度再度提高:从工业文明到互联网经济,作为商业机构,单纯的品牌单向传播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竞争和消费需求,消费者对于品牌共建参与感的需求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强烈,仿佛96年前那场关于“德先生”与“赛先生”的争论一样,需要寻求某种融合。而这一融合的核心,即是消费者作为个体消费意识的觉醒。
4月28日,凤凰网高级副总裁徐进应邀参加中国酒业协会主办的“2015’中国国际‘酒与社会’论坛”,坐而论道,讲述酒类企业如何以互联网的新思维,读懂“消费心经”,玩转“人本位”的营销游戏。
以下是根据徐进演讲稿编撰整理:
图为徐进在论坛现场发言。
时代、消费、文化,都要从人本位处着手
主办方(中国酒业协会)所拟定的主题是非常有探讨意义的:时代说、消费说、文化说。
作为互联网媒体从业者,我把这个时代定义为互联互动、移动互联的数字时代。这个时代与传统的时代最大的区别,是我们过去在谈产业、企业或品牌发展中,关于品牌与人的关系、品牌与社会的关系、品牌与品牌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等问题,在这个数字数代都已经发生了质的衍变。然而在这衍变的过程中。有些东西是变的,而有些东西则是不变的。
具体到酒行业,中国的酒在品质上并不比国外的差,中国的酒文化有5000多年的历史,而我们对于酒文化传承中所形成或秉持的观点,以及从业者对于酒类产业的理解,同样是在世界上赢得赞誉的。
但酒业目前正面临着一场转型。如何正确看待这次转型,我认为,一是看增长的状态,用好听的话讲是“理性增长”,用客观的话讲叫“增速下滑”;二是看我们的视野。以往我们酒业更多的是研究与酒业、企业或品牌自身相关的酒文化,但很少研究人(消费者)本位的文化。互联网时代最根本的改变,就是要以用户价值为核心,以人为核心。所以我们做产业价值研究、品牌研究和媒体研究的时候,已经不能仅仅从企业的角度去看问题,而应当从企业所面对的消费者的角度去看问题。
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如果今天我们的企业还把消费者当成是(营销理论)教科书上所讲的目标人群的话,我认为企业的商机可能会在这样的时代中流失。换言之,如果我们单纯地讲述酒的文化、品牌的故事,很难吸引你对面的那个人,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我们凤凰网更多地在研究,如何去讲人的故事。
目标人群往往是指我们的听众、受众或者购买者。在互联网时代,他们有跟我们建立更深层次关系的需求,需要我们构建一个满足其体验和共建服务的平台。比如小米手机,从产品研发开始,消费者已经在深度参与,到后期的销售、口碑的建立,消费者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品牌受众,而是品牌的粉丝,是从单纯的商品消费者变成了品牌的共建者。
而传统的针对目标消费人群的品牌传播,更多地是企业在讲企业自己的故事。刚才我讲,互联网时代,我们品牌传播的策略方向需要从酒的文化转向人的文化。为什么这么说?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每天早晨会有半个小时的马桶文化,就是起床后坐在马桶上半个小时,重点看一看微信朋友圈,只要带有品牌或者LOGO的信息我基本过滤掉,但是和我的生活相关,和我朋友相关的信息我都会打开看。
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走进我们目标消费人群的生活中去,与他们共处,去讲跟他们生活、情感、利益密切相关的故事,然后再把企业的品牌、酒的文化嫁接进去,这样的结合会更加自然,会让品牌更加与人亲近,更容易与之产生共鸣。
所以凤凰网推出了一套理论,叫“原生营销”。原生营销就是去构建人、社会趋势、媒体,包括品牌之间自然融合的平台,即通过我们所创造的一些内容、话题、事件、峰会等发生的故事融入品牌,让大家感兴趣的故事演变成品牌的故事,而不是纯粹地就品牌论品牌。这是在这个时代里变化最大的。
与这一时代变化相适应,消费形式也将发生改变,即从政务型、社交型、商务型消费转向生活消费。生活消费里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生活方式的接地气。考验我们品牌能不能跟你所处的行业,与你所关注的人群(或所链接的人)能够接地气地建立关系。
那么我们的文化创新或变革的焦点,不再仅仅是从酒文化到人文化的转变,创新的着眼点也不再局限于产品创新、渠道创新和工艺创新,而是要以思维的创新为核心。
思维创新是一个整合创新的逻辑。大家熟知的案例是小米。凤凰网去年做过很多尝试,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中较典型的就是乌镇。虽然不是酒,但与酒相似,同样是根植于传统文化。
乌镇是一个非常漂亮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传统风韵十足。我们在乌镇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与客户共同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即把来自法国的戏剧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在乌镇这一江南水乡进行现代和传统的完美结合,叫“乌镇戏剧节”。这个案例在去年的互联网大会上还得了奖,对于乌镇的品牌价值又进一步提升。通过乌镇的案例,我们发现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文化,都已加入一个“互联网+”的概念。
这就是我作为一个互联网媒体人的角度对于时代观、消费观和文化观的理解。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