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中国白酒首次抱团出海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第一次走向世界,开启白酒国际化元年。2015年,中国首次举办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赛,中国白酒得以再次与全球烈酒同台竞技。
在历史的长河中,100年仅仅是弹指一挥间。然而,100年前的白酒行业存在的大多是散落各地的手工作坊,100年后,白酒行业已成长为年销售收入5200多亿元(仅统计规模以上企业)的重要产业板块。
在中国白酒100年国际化之路节点举办的2015(贵阳)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奖赛(以下简称“烈性酒大赛”),可以说开启了白酒产业新的百年国际化。中国白酒正以归零的心态重新出发,续写新的传奇。
1915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交织,在国内矛盾不断的背景下,中国民族工业以庞大代表团的形式,远渡重洋赴美参展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获得巨大成功。
作为当年参展的重要产品——“中国制造”白酒文章来源 第一次走出国门,与全球烈酒一道接受专家、消费者的“检阅”。
当年的远渡重洋,换来了包括白酒企业在内的民族工业的“开眼看世界”。中国白酒不仅打开了自己的全球视野,而且也极大刺激和推动了自身的发展进程。
1915年之后,中国出口商品销售额增加数倍。加上一战带给欧洲各国的发展真空期,中国商品迎来了一个绝好的对外贸易机会。
应该说,当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虽然开启了白酒的国际化进程,但是此后的近半个世纪,国内动荡不安,并没有为白酒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大环境。
正如一位大赛评委所言,中国白酒过往的国际化想得多,做得少,加上之前的“黄金十年”,不少白酒企业并没有走出去的意愿,虽然在全球经贸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白酒国际化是必由之路。
自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以来,面对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加之企业自身的经营压力,不少白酒企业纷纷寻找破局之道,国际化成为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
经过近三年的调整,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红利背景下,白酒国际化已经成为业内探讨的重要方向。
此次烈酒大奖赛在中国举办,将白酒国际化课题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大奖赛参赛的国家和地区达到43个,参赛酒品达到1397款,规模空前,今年国外酒品多达845款,中国酒品也有552款,参赛数量创大赛新高。
千款烈酒之间的对决,特别是中国白酒与国外烈酒之间的对决,让与会评委专家对全球烈酒有了新的认识。而国外评委带给中国白酒的则是关于国际化实实在在的真知灼见。三天的大赛中,对于中国白酒而言,一方面与国外知名烈酒进行了一对一的真正对决,另一方面则收获了宝贵的国际经验。
正视问题,顺势而为
大赛期间,中外专家、酒企之间的智慧碰撞,将长期以来白酒探索国际化的种种问题较为全面地呈现出来。
具体来看,虽然中国白酒具有久远的文化积淀和高达数千亿的行业产值,在中国市场一片繁荣,但却在国际烈酒市场上影响有限。中国白酒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白酒统一标准;
二是白酒没有批量进入国外流通市场;
三是白酒缺乏海外认知度;四是中国的白酒文化在国外消费者心目中并没有概念。尤其是中国白酒在国际标准、品质分级和认证上,没有得到世界级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公认,而在欧美等国家,没有标准的食品,消费者是不敢尝试的。所以,中国白酒的竞争优势、领先地位仅限于国内,在世界市场还未得到彰显。
业内人士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中国政府机构、相关行业协会、酒企一起推动中国白酒标准的国际化,需要打通市场准入、流通的各个环节,才会真正让中国白酒走向全球化。确定国际标准,打消国外消费者疑虑,是中国白酒走向全球化首要解决的问题,否则国际化就会成为死结。
可以说,本次大奖赛的举办为白酒国际化打开了一扇门,据贵阳市副市长、201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贵阳)大奖赛执委会副主任高卫东介绍,本次烈酒赛上,有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评酒师以盲品形式优中选优,评出酒中奥斯卡奖获得者。大赛结果接受比利时王国政府和欧盟的双重监管和认证,一枚奖牌意味着品质的保证,是生产者对消费者的承诺和保证,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中国白酒如果能够获得大奖,将打造世界范围消费者对中国烈性酒的认知与信心。”
现任世界美食美酒评委会主席、法国美食家侍酒烹饪协会主席爱德华·君度,出生在世界名酒世家,家族一个多世纪一直致力于君度酒的发展,母亲出生于人头马家族。作为一名“中国通”,爱德华·君度认为白酒在国际化方面存在一定的短视行为。
“长远来看,不管是哪种酒,很可能需要5年,甚至10年时间,国际市场才能逐步做起来。” 爱德华·君度认为,他的家族是一个做酒很古老的家族,所以对市场推广非常重视,市场推广一般都需要准备至少10年的推广计划。虽然已经有龙头企业到国际市场打广告,进行品牌宣传,但是这还不够,需要行业企业一道,共同推广中国白酒,并不断坚持。一旦5年、10年以后产生了一定的市场效应,开始有营利收入,那么,随之将有巨大的回报。
国家酒检中心酒类感官鉴评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酒检中心白酒鉴评组组长钟杰也认为,现阶段白酒不能强求某款酒、某个品牌一定要被外国人接受。像进口葡萄酒,它们进入中国市场也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从传播带有葡萄酒元素的东西开始。白酒也是如此。通过大奖赛的契机,这样权威公正且深受消费者和生产商认可的平台,把带有中国白酒元素(窖池、固态发酵、酒曲等)的东西传播出去,长期坚持,白酒国际化也就不远了。
此次大奖赛期间,来自国外的烈酒专家评委,都针对白酒国际化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上一届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奖赛在巴西举办,当时,巴西烈酒品牌卡莎萨(Cachaca)加速了国际化的进程。全球知名葡萄酒烈性酒专栏作家、巴西评委温生·巴斯特里贝罗表示,卡莎萨的成功可以为中国白酒提供国际化的方向。“两年前第一次尝试中国白酒,实际上我本人不喜爱白酒的口味。但两年后,我通过了解它的文化、制作工艺,开始慢慢喜欢上中国白酒。所以推广最重要的是对文化的传播,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到白酒的内涵,并喜欢上中国白酒,卡莎萨就是这么做的。”
大奖赛国际组委会主席卜度安·哈弗也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大赛是推荐中国白酒的很好的机会和平台。我们可以借此向世界评委展示中国白酒的本来面貌。同时,本次大赛也是中西方酒文化、酒工艺碰撞交流的契机,对于中国评委了解世界烈酒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卜度安·哈弗告诉《华夏酒报》记者。
多位国内专家评委认为民族品牌要走得更稳、更好,不但要有走出去的决心和勇气,更要充分凝聚其文化张力,充分张扬文化魅力,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融合,促使文化包容、兼容、相容。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面前,中国白酒承担着民族品牌走向国际市场、中华文化影响世界的重任。
从文化与白酒的角度出发,日本的国际评委西田美惠认为,中国白酒在做国际化的过程中要给世人一个清晰的认识,像日本清酒就是与日本美食一起推向世界的,白酒也可以和中国的食物搭配,也可以通过鸡尾酒的方式推广。同时,白酒文化与品牌概念的推广也非常重要。
在本次大赛期间,茅台顺势举办了一场“茅台鸡尾酒会”,阿瑟·尼格调制的是迷笛风情鸡尾酒、阿兰·威孚所调制的是异国风情鸡尾酒、菲利波巴尔丹所调制的是南国风情鸡尾酒等创意性地将茅台酒与果汁、蜂蜜等完美融合,与国外饮酒习惯进行接轨,成功向外国人士推广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白酒。
数据显示,2014年出口茅台酒及系列酒同比增长21.13%、创汇同比增长2.11%、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6.62%,基本实现了由依靠客户主动上门购买向主动拓展市场转变,实现了由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向国内、国际市场并重转变。从茅台到整个中国白酒产业,国际化的努力正在一步步显示成效。
从1915到2015,烈酒大奖赛的举办不是中国白酒国际化的终点,而是一个节点,更是一个起点。
跨越百年,站在新百年的门槛上,中国白酒正重新出发。重新出发,不是简单地从头再来,而是以归零的心态,找寻自身的发展点滴,以更加自信的形象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唱响中国酒业的声音,让中国酒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感受中国酒文化的独特魅力。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