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业动态 ┊ 酒市营销 ┊ 酒界风云 ┊ 杯酒人生 ┊ 健康养生 ┊ 鉴别品评 ┊ 美酒美图 ┊ 酒展会讯 ┊ 酒鬼杂谈 ┊ 红酒专栏 ┊ 老版首页
    中国酒文化网 > 品种类别 >   search 中文域名“中国酒文化网”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副部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 王文哲 题写
相关文章
· 电商条件下酒企需重新定义市场(
· 太白酒业推出三款战略产品-
· 伊力特 挑战是前行的动力-
· 青岛全麦白啤尊贵上市-
· 伊力特 有饭一起吃,有活一起干
推荐文章
· 青岛啤酒 中国千亿品牌的“价”
· 从洋河走向世界看诗酒文化影响
·青岛啤酒新突破:千亿品牌价值
· 老白干力拓京津市场-
· 稻花香美酒生态园引爆-
最热文章
· “小米功夫”宣告文王转型
·华夏酒报:洋河415.85亿元居酒水
· 酒祖杜康·名仕封坛大典将耀世
· 泸州老窖传世窖池“引爆”市场
· “朝朝向上”开创保健酒新品类
·酒闻:光耀民族品牌的炽热情怀—
·酒闻:五粮液受邀参展米兰世博会
· 泸州老窖特曲老酒破局川南市场
· 洋河老字号强力进军“中端”酒
· 云中酒业发力成都糖酒会
旗帜广告位
葡萄酒行业迎来“复合式”竞争-
2015-06-25 17:45 作者:责任主编  来源:中国酒文化网  点击:

  从数据来看,葡萄酒行业的调整期来得更早一些。自2010年起,葡萄酒行业增速同比明显减缓,2009年~2014年,葡萄酒产量的同比增长比例分别为:27.63%、12.38%、13.02%、16.90%、-14.59%和2.11%。而国内主要葡萄酒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也与此吻合,从2010年至2012年,市场销量增速减慢,2013年更是出现大幅度下滑,去年表现有所回升,在销量减少的同时,销售收入和利润下降的幅度更大。

     这种情况的出现,固然与进口葡萄酒在同期迅猛增长有一定关系,但也充分表明国产葡萄酒与市场之间存在矛盾,仅靠规模战、广告战、渠道战、价格战等单一途径,已无法满足市场实际需求,也难以支撑产业持续发展。

     而通过“2015中国葡萄酒论坛”,我们发现,经过一段较长时期的调整,葡萄酒竞争目前呈现出“复合式”特征,从基地、种植到产品、营销,以及葡萄酒文化的培育引导,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不同要素,综合决定了市场竞争格局。这无疑是行业走向成熟、理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市场筑底回升的一个强力讯号。

新市场决定新模式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认为,这一轮酒业调整的核心内容,在于酒类市场变得高度理性化,除了“八项规定”等相关政策性影响,关键是社会经济和文明程度提升所致。葡萄酒市场同样如此,无论是高档葡萄酒的销量萎缩,进口葡萄酒的重新洗牌,还是大众化、日常化葡萄酒消费的崛起,其本质都是对理性消费的把握、迎合与引导。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葡萄酒市场起步较晚,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更是由半汁葡萄酒占据了市场的绝对份额。直到1994年全汁葡萄酒的国家标准出台,我国葡萄酒市场才迎来了第一次质变发展,市场逐渐转向全汁、干型葡萄酒,葡萄酒消费氛围快速升温。由于当时市场的葡萄酒品种有限,消费者的选择比较空间不大,加之其对于葡萄酒的认知度很低,规模化竞争成为葡萄酒企业最有利、最高效的一种发展路径。

     2000年之后,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组织,大量进口葡萄酒涌入中国市场,葡萄酒的消费形势与格局又一次发生重大改变,葡萄酒消费结构不断攀高,国内葡萄酒市场渐成中西交融、百花齐放的多元格局。在这一阶段,消费者对葡萄酒的了解水平有了一定提升,逐渐接触到一些葡萄酒专业知识,但整体理性化程度仍不高。这种“夹生”状态甚至导致了畸形消费,如盲目追求高价酒和名庄酒,价格泡沫越吹越大,暴利现象屡见不鲜。面对这种情况,企业通过渠道战、广告战往往就能获利颇丰。

     而自2010年以来,由于市场理性化程度的持续提升,葡萄酒行业先于整个酒业出现了调整迹象,特别是国产葡萄酒遭受的压力较大,一方面由于传统的形象和定位所限,难以适应现代消费者的个性化、时尚化需求,一方面是由于产业规划和设计所限,难以体现自身核心价值,使消费者无所适从、无所选择。由于这些局限性因素的影响,国产葡萄酒无法适应高度理性化、个性化的消费者,市场销量下滑,品牌表现乏力。

     至“2015中国葡萄酒论坛”,我们感受到葡萄酒行业正在加快适应环境,以更理性的模式去适应更理性的市场。最突出的表现便是“个性化”与“性价比”两大主题,其涵盖面超出了规模、广告、价格等任何单一范畴,也跳出了品质、历史与文化的传统思维,而是以消费者、经销商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注重竞争力资源充分整合的“复合式”竞争模式。

     据王延才介绍,今年1~4月,我国葡萄酒产量同比增长15%。以市场理性化程度的递增为线索,我们更容易把握国产葡萄酒的变迁脉络,当市场与模式同处于理性化程度较高的阶段,行业复苏的春天也就为时不远了。

从复合式竞争到“葡萄酒+”

     相比于规模战、价格战等模式,“复合式”竞争的难度更大、却见效更慢。或者说它不是能够立竿见影的速成模式,而只是开启了葡萄酒理性化发展的一扇大门,门后面还有漫长的道路。

     在此次论坛上,中国酿酒大师、滨州医学院党委书记刘树琪提出了关于“葡萄酒+”的思考,“即以葡萄和葡萄酒作为基础,立足这一绿色、健康、可持续的生态产业,与其他产业进行复合叠加,生成新的业态。”刘树琪具体介绍说,葡萄酒+农业、+工业是最起码的结合,而葡萄酒+金融+旅游业、+健康产业、+文化产业、+互联网,就能延伸出好多的新业态,如葡萄酒金融、葡萄酒旅游、葡萄酒养生健康、葡萄酒体验休闲、葡萄酒电商平台和物流等产业。“通过葡萄酒和其他行业进行融合,能够促进产业的创新和转型升级。”
     刘树琪认为,中国葡萄酒产业正在加速由单一业
态转向复合业态。“葡萄酒产业是一种集高效农业、绿色工业、特色旅游业、文化产业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在葡萄酒产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着眼从土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复合业态。”比如说葡萄酒庄就是复合业态的一个基本单元,立足单元酒庄可以发展成酒庄集群,形成新的功能区和特色小城镇,从而带动新的区域结构调整,带动城镇化和产业价值转移。“这样葡萄酒全产业链的综合效益就高了,竞争力就会大大提升。”

     我们不妨这样理解,“葡萄酒+”是复合式竞争的更高层级,它改变的不仅是竞争模式,更是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创新,这很可能就是葡萄酒理性发展之路的未来方向。

把握“复合式”竞争的主线

     一方面是更加复杂的市场形势,一方面是更具挑战的发展方式,对于中国葡萄酒,这无疑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关口,闯过去海阔天空,否则将是漫漫寒冬。作为酒企厂商,要在“复合式”竞争中占得先机,必须对其主线与规律有准确的把握。

     在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会长朱思旭看来,与宏观经济相似,酒行业也面临着自己的“三期叠加”问题。首先是增长速度的调整期,由此前几年两位数的增长率转为较缓慢的增长。其次是产品结构的调整期,在市场快速膨胀的过程中,酒类产品结构由原先自然形成的“金字塔”结构变为“哑铃”结构,即高档产品占主流,低档产品量很大,本应是消费主体的中档产品反而表现低迷,受市场理性回归的影响,酒类产品结构正在变回“金字塔”型,从高端产品向中低档依次递增。另外是酒业此前快速发展的消化期,这主要体现为过剩产能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需要一个释放、消化的过程。

  &nb sp;  尽管面对“三期叠加”的复杂形势,但朱思旭认为,酒业调整已见成效,很可能在年内实现筑底反弹。具体来看,一方面是酒类价格已趋于稳定,“站稳”了品牌表现与市场需求的平衡点;而渠道方面则基本进入到微利时代,经销商已适应了精细化的运营方式;电商与终端逐渐达成动态平衡,以O2O模式的广泛兴起为标志,意味着酒类营销与电商的融合越来越深;消费者对酒类产品的选择和认识更加理性,形成以自我实际感受为核心的消费理念和行为方式;酒业目前正处于价值“洼地”,资产成本和低成本扩张的时机比较成熟,有可能产生新一轮行业增长。

     基于以上判断,朱思旭认为,中国葡萄酒正迎来非常有利的发展机遇,在市场和行业的理性前提下,其消费氛围会更加浓厚,消费群体将不断扩大,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都有较大的提升预期。

     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葡萄酒厂商企业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从生产、营销等各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如针对中低档消费的增长,要充分把握目标群体的心理,强化产品的性价比优势;而针对产能过剩的情况,酒企更应该根据自身生产特点和目标市场情况,打造更具针对性的差异化产品;电商则是葡萄酒产品展现个性化魅力的有利平台,且更易于葡萄酒产品与消费者进行交流互动。如朱思旭所言,中国葡萄酒的未来发展,从生产到营销,从消费者教育到市场的服务,都应该立足于个性化、性价比的基础之上。

     沿着个性化、性价比这两条“主线”,中国葡萄酒将在复合式竞争中走向成熟和强大,即使面对更加国际化的竞争考验,我们也有信心面对未来。(你对本文有何见解,欢迎通过新浪微博@华夏酒报进行讨论。)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 ↑回到页首
上一篇: 中国葡萄酒还欠缺什么-
下一篇: 让个性化和性价比飞起来-
 电商条件下酒企需重新定义市场(1)-
电商条件下酒企需
 青岛啤酒 中国千亿品牌的“价”与“值”-
青岛啤酒 中国千亿
青岛啤酒新突破:千亿品牌价值 全球舌尖共享-
青岛啤酒新突破:千
青岛啤酒-Doemens酿酒师班首批学员结业典礼暨合作签约
青岛啤酒-Doemens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