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业动态 ┊ 酒市营销 ┊ 酒界风云 ┊ 杯酒人生 ┊ 健康养生 ┊ 鉴别品评 ┊ 美酒美图 ┊ 酒展会讯 ┊ 酒鬼杂谈 ┊ 红酒专栏 ┊ 老版首页
    中国酒文化网 > 品种类别 >   search 中文域名“中国酒文化网”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副部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 王文哲 题写
相关文章
· 电商条件下酒企需重新定义市场(
· 太白酒业推出三款战略产品-
· 伊力特 挑战是前行的动力-
· 青岛全麦白啤尊贵上市-
· 伊力特 有饭一起吃,有活一起干
推荐文章
· 青岛啤酒 中国千亿品牌的“价”
· 从洋河走向世界看诗酒文化影响
·青岛啤酒新突破:千亿品牌价值
· 老白干力拓京津市场-
· 稻花香美酒生态园引爆-
最热文章
· “小米功夫”宣告文王转型
·华夏酒报:洋河415.85亿元居酒水
· 酒祖杜康·名仕封坛大典将耀世
· 泸州老窖传世窖池“引爆”市场
· “朝朝向上”开创保健酒新品类
·酒闻:光耀民族品牌的炽热情怀—
·酒闻:五粮液受邀参展米兰世博会
· 泸州老窖特曲老酒破局川南市场
· 洋河老字号强力进军“中端”酒
· 云中酒业发力成都糖酒会
旗帜广告位
中国葡萄酒还欠缺什么-
2015-06-25 16:52 作者:责任主编  来源:中国酒文化网  点击:

    在“2015中国葡萄酒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个性化、性价比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普遍认为这是中国葡萄酒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方向明确之后,中国葡萄酒接下来亟待解决一系列问题。

为个性化、性价比
建立产业配套

     “如果我们产品的个性化和品质要有进一步提升,从全局看,已经或将遇到发展的瓶颈。”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说,经过此前多年的努力,中国葡萄酒的产品质量水平有了明显提升,目前国内各葡萄酒产区已出现了一些品质优良并具有个性的优秀产品,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小葡萄品种酿造的产品,已表现出产区的适应性,甚至是初步表现出其明显的个性。但要实现国产葡萄酒真正的个性化发展和高性价比水平,还需要完善相应的行业配套。

     首先是在葡萄酒原料方面,由于国内葡萄酒企业使用的原料大多来自于老的基地,即使是新建的酒庄,新建的基地,很多在酿酒葡萄品种选育上也没有突破以前的条框,栽培模式与技术并未取得突破性提高。“因而造成酿酒葡萄个性与特点的缺失,以及酿酒葡萄品质提高受到很大影响,结果是葡萄酒产品的个性化表现缺乏说服力。”王祖明表示,酿酒葡萄的品质是个性化产品的重要基础。

     另外,实现葡萄酒的个性化发展,必须有高水平的技术人才作为保障,而这也是当前国内葡萄酒产业的一块基础性短板。

  王祖明认为,我国葡萄酒产业基础仍比较薄弱,随着产业快速发展,在种植、生产技术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已经跟不上产业需求的增长,这进而导致酒企在栽培技术、酿酒水平方面无法达到基本要求。

  “这并不是个别现象,从长远来看,技术层面的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对产区乃至整个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而对于葡萄酒产品的性价比提升,王祖明认为,首要是转变观念,以前很多葡萄酒产品的价格定位,不是从市场、消费者和产品品质出发,而是从经营者的主观愿望出发,价格脱离了市场,因此失去很多消费者。

     要从根本上提高中国葡萄酒的性价比水平,必须树立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包括市场推广模式和葡萄酒文化建设,都要更加贴近消费者的需求和体验。

  王祖明表示,随着2010年葡萄酒消费市场的变化,一些酒企主动适应变化,改变推广模式,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总体上来说,绝大部分企业仍把渠道作为营销核心,忽视了消费者才是真正的营销目标。另外,由于推广模式的陈旧,营销人员葡萄酒专业知识的缺乏,葡萄酒文化建设与市场推广难以充分结合,不能适应消费市场的细分和变化,葡萄酒产品的性价比情况也就难以得到有效传播。在王祖明看来,行业亟待建立更合理的营销、推广和教育机制,使个性化、性价比的行业创新价值能够及时有效地传达至消费者,如果缺乏这样的基础配套,必将影响国内葡萄酒产业的做强做大。

     “早在几年前,我们就意识到葡萄酒行业来到了一个新关口,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也遇到了新问题和新挑战,”王祖明说,这需要行业在思维、技术、运作模式等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利用“这个可能并不是很短的调整期”,做实产业、企业的基础,提高竞争实力。个性化、性价比代表着未来方向,或者说是一种发展理念,必须为之完善产业配套,才能使中国葡萄酒尽快全面走出困境,更上一层楼。

如何把“个性化”上升为
产业优势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葡萄酒企业已经意识到个性化、差异化的重要性,于是在产品研发上推陈出新,不同品种、不同品类、不同风格的葡萄酒产品纷纷亮相于市场。这固然丰富了市场选择,但也给消费者造成了一定的认知困难,甚至一些产品借此炒作“噱头”,扰乱市场。蓬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孙传武认为,葡萄酒的个性化应该与产区风格塑造结合到一起,将个性化上升为产业优势,为酒企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强大背书和资源。

     蓬莱产区现有优质酿酒葡萄基地近17万亩,取得生产许可证的葡萄酒企业70家,已建及在建酒庄25个,葡萄酒生产能力14万千升,2014年蓬莱产区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3.5亿元。孙传武表示,身处行业调整期,蓬莱产区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发展趋势,与个性化的产业优势有很大关系。

     首先是持续加强葡萄的种植和研究工作,为个性化产区强基固本。对于企业在特色葡萄品种方面的研究,蓬莱市政府给予充分引导和服务 ,大力扶持基地发展,对新建基地、酒庄建设和企业自有标准化基地的葡萄酒产业实行考核及奖补。

     自2013年起,蓬莱市葡萄与葡萄酒局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骨干力量,成立了“蓬莱产区酿酒葡萄适应性研究”项目组,开展相关研究,重点跟踪典型性强、地域风格明显的葡萄品种。2014年12月,蓬莱又成立了山东省葡萄研究院蓬莱研究所,进一步加强酿酒葡萄育种研究工作。孙传武认为,通过培育产区特色品种,将有力促进蓬莱产区发展为”中国海岸葡萄酒的领袖产区”。

     同时,蓬莱产区还积极引导、扶助企业走个性化路线,研发具有地域性的特色葡萄酒。如长城推出了具有产区特色的“悦”系列新品;君顶推出了更适合年轻群体、大众群体的凤凰湖T系列葡萄酒;时代、国宾等开发“八仙”葡萄酒,以八仙人物、八仙葫芦等特色形象为主题,既突破了传统葡萄酒包装设计的局限,又实现了蓬莱人文元素与产区个性的有效融合。

     据孙传武介绍,蓬莱产区在海岸风格葡萄酒的特性研究方面已经取得重大突破,有望在今年完成产区葡萄酒特性研究报告。结合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蓬莱将加强小芒森、贵人香、霞多丽等优势产品和特色品种的宣传力度,将这些产品真正打造成蓬莱产区葡萄酒的旗帜性产品。

     在产区个性化的种植研究、产品研发基础上,蓬莱产区还非常注重个性化形象的塑造和传播。

  对此,孙传武表示,为了树立整体的品牌形象,蓬莱产区申请注册了蓬莱产区葡萄与葡萄酒商会专用标示,建立统一的品牌联盟,并对企业在媒体广告商使用产区统一标示,给予半额补贴。由此使蓬莱产区的特色形象广泛传播,深入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心目当中。蓬莱还成立了蓬莱产区葡萄与葡萄酒商会,由商会牵头,统一组织企业参加各项国内外葡萄酒展会,包括全国糖酒会、香港美酒展及其他国内展会等。去年7月中旬,蓬莱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开展了为期21天的城市旅游和酒庄旅游宣传活动,吸引了大批观众,这种面向大众的形象展示,是蓬莱产区转变和调整产区营销思路的一种新尝试。

     创新传播渠道,对蓬莱产区的个性化形象也加分不少。德国SWR电视台摄制的《葡萄酒在中国》,时长60分钟,借蓬莱产区形象来反映葡萄酒在中国的发展,并在整个欧洲巡回播放。蓬莱产区还联合专业影视机构,拍摄了国内首部以葡萄酒为题材的40集大型青春偶像剧《缘来幸福》,通过实景实名的方式,展示蓬莱葡萄酒的丰富文化资源和多姿多彩的酒庄旅游。孙传武透露,蓬莱产区还将进一步尝试创新的推广形式,通过微信、微博、网站等移动终端,开展酒庄游或葡萄酒产品的宣传活动,塑造更具时代感的产区形象。

     蓬莱产区的大量实践经验,无疑为国产葡萄酒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依据,个性化的产业优势将是今后发展的必备条件。

性价比需标准细分

     在理性化的葡萄酒市场上,消费者对产品性价比的要求很高,国产葡萄酒要提升市场地位,就必须在性价比方面有更加令人信服的表现。对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副校长、滨州医学院葡萄酒学院学术院长李华认为,葡萄酒的内在质量具有层次性,从优质产品到普通品质的产品之间,又可以分为很多中间类型,其性价比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有相应的评价标准。通过标准的约束,既有利于消费者选择,也能促进行业在提升性价比水平方面开展更加细分和务实的工作。

     李华表示,所谓一般的葡萄酒,即完全符合相应标准,质量安全的葡萄酒,它可以没有风格特点,但它一定是安全、平衡的,能够适应大多数人口味,可以将之比作一种适合大众阅读的入门读物。“对于任何一个新兴的葡萄酒消费国,其规律是首先接受那些没有特点,但安全舒适的葡萄酒。”

     而随着市场的成熟理性,消费层次的拉升,高品质葡萄酒具有了一定的消费群体,这就相当于“博士生读物”。这样的产品才具有自身风格内容,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和欣赏,但确实代表着更高的品质层次。

     “现在我们谈葡萄酒的性价比,一定要把握这个前提,不能用最好葡萄酒的标准去评价普通葡萄酒,反之亦然。”李华说,葡萄酒的缺陷比质量更容易被感知,普通消费者可能不会鉴赏某一葡萄酒的质量,却有能力发现它的缺陷。李华认为,需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尽快制定相关的细分标准,比如酒庄酒的评价标准,以及不同产区的评价标准等,这是全面提高国产葡萄酒性价比水平的一个务实举措。(您对本文有何见解,欢迎通过新浪微博@华夏酒报进行讨论。)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 ↑回到页首
上一篇: 中国新常态下的“葡萄酒+”-
下一篇: 葡萄酒行业迎来“复合式”竞争-
 电商条件下酒企需重新定义市场(1)-
电商条件下酒企需
 青岛啤酒 中国千亿品牌的“价”与“值”-
青岛啤酒 中国千亿
青岛啤酒新突破:千亿品牌价值 全球舌尖共享-
青岛啤酒新突破:千
青岛啤酒-Doemens酿酒师班首批学员结业典礼暨合作签约
青岛啤酒-Doemens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