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力特的美酒誉满中华大地,殊不知,伊力特更是伊力特人幸福的港湾。
家是什么?除了自己的小家,还有一个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家”——企业。为了寻找一个幸福的家,多少人困惑、迷茫。对于从农四师技校毕业一直从事印刷工作的张建军来讲,在芸芸众生中,没有傲人的才华,没有伟岸英俊的身躯,更没有惊人的财富,与当今所谓的“高富帅”更是相距甚远。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就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而张建军在伊力特印务的13年间,慢慢地找到了答案——家与幸福就是平淡经年里流淌的浪花。
1993年高中毕业时,张建军眼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步入大学的门槛,开始了前途似锦的未来。而自己呢?只能选择上了一个不起眼的技校。1996年,张建军被分到惨淡经营的四师印刷厂,开始了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涯,也和青梅竹马的妻子一起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因为经济的原因,在伊宁市无力购房,和妻子分居两地。1999年,师印刷厂宣告破产。在张建军不知道何去何从时,迎来了他生命中的天使——女儿 !喜悦的同时,看到女儿甜美的笑脸和妻子辛劳的身影,感到深深的内疚,对每个男人来说,让妻儿过上舒适的生活是男人的责任和义务。
在这期间,也常常有同学回来,大家呼朋唤友的一起聚会。谁都知道,同学聚会就是回顾往昔畅谈未来,有意无意地炫耀着各自的工作和待遇。每逢此时,张建军都推托不去,看到同学们自信飞扬的的样子,让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
2000年,四师印刷厂被伊力特收购重组,本想在连队承包土地的张建军思虑再三来到了伊力特,开始了他在伊力特印务公司的工作生涯。上了三年班,算了算手中的积蓄,已经有能力和妻子在伊宁市购置一套三室二厅的房子,这才结束了八年的两地分居生活。
2007年,因工作勤奋,能够独当一面,张建军被公司任命为丝网车间带班长,成为公司基层管理人员中的一名。他所在的丝网车间是一个特殊的车间,大部分员工都是残疾人。从第一天带班时,他就时刻谨记公司领导的教诲:安全、质量第一。在工作中做到耐心、耐心、再耐心。有时,面对难以沟通的班组成员,他常常手足无措,在公司领导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管理工作慢慢走上了正轨。
日子如流水一般安静而从容地流淌。再有同学“衣锦还乡”,张建军都积极热情地相迎,同学中不泛博士、硕士,功成名就,意气风发。此时的张建军再不像从前,虽然不像他们那么大富大贵,但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努力创造着价值,他感觉并不比他们差多少。
每天回到家里,看到妻子在厨房里忙碌,女儿安静地写着作业,笑容不由地浮现在脸上。此时此情,让他感慨不已,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2012年,更让他惊喜的是,他得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免费到内地旅游!接到通知,张建军立即将这一喜讯分享给了在伊犁所有的朋友和同学,大声地告诉他们:“小鱼儿,要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了!”“小鱼儿”是朋友们给张建军的昵称。看到朋友们的祝福和诚挚的笑脸,欢呼中羡慕的眼光,张建军为自己是伊力特的一员感到庆幸而自豪!
在出去旅游的路上,他一边不停地浏览着美景,一边在暗自思索:假如自己当年没有选择进入伊力特的话,那自己今天会是什么样?从一个不起眼的技校毕业的自己,假如没有伊力特的话,今天能不能站在这里?想起当年一位朋友安慰自己时说的话:“世上没有无用的人,只有错误的位置。只要找到了正确适合的位置,再渺小的人也能发出耀眼的光芒。”
人们常说,岁月是一条长河。张建军在伊力特印务的13年,岁月长河中所流淌的每一朵浪花,都记录着他幸福甜蜜的记忆,都吟唱着自信从容的美丽,都书写着他对伊力特深切的祝福和感谢。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