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在山东省德州市的“第十一届古贝春酒文化节”举行期间,由多名著名歌手组成的豪华“古贝春之夜”群星演唱会,不但在平原县引发一时轰动,而且,在新浪播客和优酷网上也引发疯狂点击。
自2002年以来,大型综艺晚会或者群星演唱会,都是每年的“古贝春酒文化节”的重点节目。先后有马季、韩红、李谷一、冯巩、毛阿敏、董文华、孙楠、蔡明等数十位演艺界的明星,登上舞台为观众献艺。这也成为平原县人民每年都翘首以待的一道精神大餐,更是德州市政府主推的文化活动中的一个上乘之作。
“在白酒产业步入成熟期之后,文化将是企业赖以发展的灵魂。”古贝春集团有限公司文化总监李宽云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古贝春集团把每年的“酒文化节”活动,都作为公司重点打造的一个项目来推动。11届文化节成功举行下来,不但促进了德州地区的文化交流,繁荣了本地的“运河文化”,而且,对于古贝春集团而言,借助文化节更是推动品牌上升,企业从原来简单的“文化味”渐渐集聚成了今日的“文化大气候”。
让文化成为利器
当白酒产业挤掉泡沫,逐步向成熟期迈进之时,必定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从产品结构、营销方式,乃至于产业结构、发展模式、战略步伐的升级和加速上来看,决定白酒长远发展的文化力量将会逐渐凸显。
深植于德州土地的古贝春酒,有它独特的文化力量。从历史的沿革来看,悠久的鲁北土地上,早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吸引人类在这里劳作、生息和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由人类劳作而兴起的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开启了今日当地酿酒业繁荣的滥觞。而这些,正好又是今日白酒业赖以生存的文化。
据可靠材料论证,德州酿酒业的发展,也是由最初的酿酒小作坊发展而来。至元末明初,随着京杭大运河的畅通,德州水路通衢,商贾云集,一时之间,“南来北往客如云,酒店客栈多如林”,酿酒业空前繁荣。德州美酒则以“香、醇、浓、绵、甜、净”的特点饮誉运河两岸。来往客商莫不觥筹交错,把酒言欢,“煮酒论英雄”。进入近代,我国著名的佛学家、哲学家任继愈及其弟任继周,其家族在平原县开办的“百年老字号”酒厂,利用小米生产“小米原浆酒”,历时百年而不衰,五代人传承至今,成为当地的佳酿和佳话。
不过,最让德州人津津乐道的当是武城的“贝州酒”。
在北周时期,武城开始称为“贝州”,酿酒业一时兴盛,延续至隋唐。伴随历史的前进,至清末民初,武城已经有三大酿酒作坊闻名,它们分别是何家的“小米香”、胡家的“杂粮酒”和柴家的“红高粱”。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集三家之长,各取祖传酿酒秘方之精华综合为一,于1952年在运河东岸建厂,成为公私合营企业。1999年,企业改制为古贝春有限公司。
时间走到1978年,从计划经济时代走出的古贝春公司,开始决定为产品和包装赋予文化的魅力。古贝春品牌的创始人张子文,以超人的胆识和眼光,为古贝春的“三角酒瓶”定型,又进京请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舒同为古贝春题词。舒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古贝春赞》:“嘉樽古宴诗兰陵,晶盅今席话武城。醇香甘洌神州誉,古贝之春运水中。”这首《古贝春赞》至今还能在古贝春的三角瓶上看到。
李宽云认为,当时企业的决策者可能是这样考虑的:让一个酒品具有文化,才能占领消费者的心智,才能成就它在市场上的风靡,“文化成为产品利器,就可在市场上所向披靡”。
盯着企业文化发展
如今,走进古贝春公司,随处可见大量知名人士留下的书画墨宝,“古贝风流”。其中不乏季羡林、文怀沙、南怀瑾等国学大家,还有著名的诗人贺敬之、李瑛等。演艺界的知名人士刘兰芳、欧阳山尊、于洋、刘江等也曾频频光顾。
在这中间,已故著名表演艺术家、相声大师马季与古贝春有着一段难忘的情缘。与古贝春渊源颇深的马季,不但喜欢喝古贝春酒,受聘为企业形象代言人,还是古贝春企业文化的启发者和支持者。
原山东省武城县政协副主席、如今德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古贝春集团文化顾问尹宝生,和马季先生曾有过一段很长的交流经历。两人之间有两大爱好,使二者成为了亦师亦友的朋友:一是相声,二是喝古贝春酒。
20世纪70年代初期,时任山东省军区政治部文化干事兼任省军区业余宣传队队长的尹宝生,业余期间喜欢相声。当时,已经在相声界名声大噪的马季,接到了尹宝生的一封仰慕信后,亲自回信,并嘱咐尹宝生来北京做客。尹宝生遂决定进京见马季,并带上两瓶武城大曲(古贝春酒前身),聊作薄礼。马季先生真诚而风趣,喝完一杯武城大曲之后,连赞是“好酒”,两人之间因喝古贝春酒而情谊加深。
1978年后,已经借调到武城县武装部工作的尹宝生,再次带着“三角瓶”古贝春,去北京看望马季。此时正值全国文艺环境大解放,二人心情舒畅,再次痛饮古贝春。已有醉意的马季甚至还当场说了一句打油诗:“酒古贝春,一次我能喝一斤,一斤也不醉,醉了也不伤身。”
1980年7月,马季率领唐杰忠、姜昆、李文华、郝爱民、赵炎等相声界翘楚,在古贝春酒厂扎根17天。在品鉴古贝春酒之余,深入到酒厂车间和学校体验生活,创作出了歌颂农村改革开放的相声段子《算账》,完成了反映中日人民友好的相声段子《彬彬有礼》的初稿,同时还在古贝春酒厂和武城影剧院做了多场精彩演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