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显的地理优势和交通优势,不仅催生了德州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为酿酒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谈及德州酿酒业的发展,多年来担任德州市常务副市长等职的史好泉首先将其归因于德州优越的地理位置。
德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又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黄河、大运河穿境而过,是古时京城水路南下的首道关口。1950年设立德州地区,1994年设立德州市。
德州区位优势明显,处在渤海湾经济圈之内,是华东、华北两大经济区的连接带,有着“南北借力、东西逢源”的地缘优势。同时,交通便利,京沪、德石、济邯高速公路和京沪高速铁路、德烟铁路在此交汇,京福、济聊、青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5条国道,14条省道纵横交错,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德州自古以来资源丰富,属典型的黄河冲积平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700多家,形成了装备制造、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制造四大新兴产业,全市的农业总产值增长到303亿元,粮食总产量552.43万吨。据史好泉介绍,德州市民营企业发达,全市民营企业达1.2万家,民营经济达980亿元,上缴税金41亿元。
动荡时期的动荡发展
“德州的酒类产业是伴随着德州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史好泉这样解释。改革开放之前,德州还没有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被称为鲁西北“穷三区”,人民群众温饱问题尚未彻底得到解决,酿酒产业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那时,酒类资源奇缺。
改革开放之后,德州的经济开始复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粮食富裕之后,德州的酿酒产业也随之发展。特别是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德州的经济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酿酒产业也进入了成熟发展时期。一时间,不仅国营酒厂比比皆是,就连一些小作坊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德州酿酒产业的诸多问题开始逐渐显现:
首先是产量过剩,由于酒厂众多,产量过剩,人们的消费水平还比较低下,产大于销的矛盾非常突出;
其次是酿酒制作水平低下、产品档次低、价格低、效益低,逼迫酒厂之间在低层次上进行竞争;
再加之酒业总量过剩、重复建设以及竞争激化等问题,导致了白酒发展跌入了低谷,德州许多酒厂濒临倒闭。
这期间,德州的传统白酒业同全国的白酒一样,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演变,绝大多数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制,同时,也进入了逆势而上的时代。此阶段的态势从表像上可概括为三句话:从总量短缺到总量相对过剩;从寡头垄断到烽烟四起;从单一手段竞争到全方位竞争。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德州白酒和整个鲁酒一起遭受了严重打击,表面上看集体失声,好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大多数企业都在默默地耕耘,非常低调务实,并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整和默默地积蓄力量。
经过几年的积蓄和磨练之后,德州的强势酿酒企业凭借自己的实力,入围全国百强白酒企业名单,而且在区域市场上,以非常高的市场占有率获得了非常好的销售收入。德州白酒企业无疑是品牌区域化中做得非常精致和聪明的,他们充分整合了资源,并且大幅度降低了费用。
“德州白酒企业在小市场取得的良好成绩,也充分显示了市场,尤其是县级市场的潜力。”史好泉这样评价。
一个酒企的艰难取经路
1996年9月8日,德州新湖饭店,一个令人振奋的标志性会议——首届古贝春新产品新闻发布会举行,古贝春集团的五星级古贝春开发成功。
作为一个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五星级古贝春标志着山东省无浓香型高档白酒空白历史的结束,开创了古贝春的名牌时代。
“创建白酒名牌的问题,首先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古贝春集团董事长周晓峰坦言,“现在已进入名牌社会,特别是白酒,你做不成精品,做不成名牌,消费者有什么理由选择你,不选择你,你就活不了,活不了还谈什么发展。”
在周晓峰的率领下,古贝春技术人员踏上了去五粮液取经的艰难之路。经过长时间的拜师求艺,古贝春成功地引进了五粮型生产工艺和技术,并结合自己的传统工艺技术,创造性地开发了酿酒新工艺、新技术,变单粮酿酒为五粮酿酒的跑窖工艺,发酵周期由原来的50天~60天延长到90天以上,使自然发酵生成的各类香味物质成倍增长,酒体更加丰满,质量大幅度提高。
2005年,古贝春低度和高度白酒在全国浓香型质量鉴评中摘金夺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同年,古贝春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真正进入了名牌时代。
“古贝春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他们自己的成功,而是代表着整个德州白酒业甚至是代表着鲁酒的成功。”史好泉说。
因为,这个时期,整个德州白酒产业开始进入向质量要效益、向科技要效益的科技创新时代,纷纷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开发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提高装备水平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实施产、学、研结合模式,加大了白酒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完成了德州酿酒产业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几乎每个白酒生产企业都配备了具有国家和省级职业资格的酿造工、酿酒师、品酒师等专业人才,从而保证了德州整个白酒行业质量的提升和科技的进步。
这个时期,整个德州白酒产业从业者的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领导决策者认识到:必须对传统白酒业进行创新,创新模式、创新观念、创新机制 。
对于德州传统白酒这样一个在自然和人为两重作用下形成的产业系统来讲,系统功能即产业效率的根本提高,只有通过对产业要素本身和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创新来实现,这样的创新必须通过从观念、技术到组织等各个层面的创新来完成。德州白酒产业此时的创新和应变能力大大提升,行业水平整体提高,一批质量好、品牌好、市场好的产品和品牌应运而生,整个产业活力显著提高。
高调出击是必然选择
面对《华夏酒报》记者的提问,周晓峰说过这样一段话:“古贝春现在正在做第三次创业工程。我想可以把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更为值得记忆的过程简化 成三次创业: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建设品牌、创建名牌为标志的第一次创业、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打造品牌、扩大市场为标志的第二次创业;2005年以来,以建设大牌、扩大规模为标志的第三次创业。我们现在实施的正是第三次创业工程项目。这个系列工程,包含七大项目,现在已经完成建设的有十万千升白酒扩产二期工程,投入运营的有小额贷款公司,正在运作的有房地产开发。另外还有几个主业配套项目正在设计和筹划中,总投资达16亿元以上。”
古贝春的一系列创举只是整个德州白酒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这时间,同古贝春一样,整个德州白酒产业都进入了快速发展、扩大规模、扩大产量、扩大市场的新一轮竞争中来。可以肯定的是,那些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白酒品牌将在中国的白酒市场上迎来良好的发展前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惜血本搞行业升级的现象呢?
史好泉的解释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白酒行业的竞争程度将会愈加激烈,白酒行业的竞争水平将会愈来愈高。近10年以来,德州的白酒产业同中国的白酒行业一样,整体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通过竞争和整合,从一个传统的白酒行业升级为具备现代管理思想和现代营销水平的现代行业。在这种升级过程中,竞争的力量和促进作用在行业彰显无遗。
当前,德州的白酒行业最低保持着一县(含县级市)一厂的规模,当其他快消品行业品牌高度集中的时候,德州的白酒产业掌门人都认为:即使具有数千年历史,白酒行业照样要遵循市场营销和市场竞争的基本逻辑,必然会优胜劣汰、大吃小、快吃慢。因此,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必须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来,而且要高调出击,这是赢得市场、赢得发展的必然选择。
百花齐放下的一枝独秀
目前,德州白酒企业比较出名的有五六家,比如古贝春、晏婴春、洛北春、又一春、夏王龙、禹王亭等。这些酒厂过去的时候虽然产量不高,但在德州都有一席之地。最近几年德州白酒发展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其中表现最好的当属古贝春,基本呈现出一枝独秀的局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史好泉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次,是企业的观念和管理的问题。
进步大、成长快的企业在科学管理、严格管理的同时,能够紧紧抓住市场发展的大好机遇,乘势而上,迅速发展,走出区域,走向全国。而有的企业相反,则发展缓慢,甚至是倒退。
其次,就是受市场竞争激烈的影响。
德州是开放的、包容的。外地酒、名优酒都看好德州市场,从四面八方蜂拥而入,一、二线名酒、地方名酒,甚至是不出名的酒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在这种形势下,有实力的企业愈战愈勇,脱颖而出,而一些本来就实力不强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冲击,前进受阻,市场萎缩。
德州的啤酒发展也很快。德州的克代尔啤酒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逐渐成长壮大,在德州市场上独树一帜;德州的恩城镇有四五家啤酒企业,虽然主要是供应农村市场,但近几年也是风生水起,形成了规模效应。
德州的葡萄酒当属“奥德曼”品牌,这是土生土长的德州葡萄酒,近几年也是呈稳健上升的趋势,在德州市场上表现良好,敢与外来名优葡萄酒抗衡。另外,还有平原县的“奥伦”葡萄酒,虽然发展缓慢,经历坎坷,但也能在市场上站住脚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您对本文有何看法,可通过新浪微博@华夏酒报进行讨论。)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