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体店到互联网,从清理下架到查处销毁,从撤除上百万件违规标识到整顿授权部门,10月份,国家多部委开展了集中清理、整顿假借国家机关名义生产、销售“特供”、“专供”商品的专项行动。
几十元的酒换个“马甲”就卖几千元,假特供坑人不浅,打击清剿理所应当。可类似的专项整治行动从上至下已开展过数次,假特供不仅没有销声匿迹,反而日益泛滥,个中缘由值得深思。
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广告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产品包装和广告宣传中不得出现利用国家机关或类似名义宣传“特供、专供”等内容。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这些内部专供商品,大部分都是假冒伪劣商品。
对国人来说,特供一词既广为人知,又神秘兮兮。无论是传媒版面上还是街谈巷议中,特供都不是生僻话题,但真正有幸一睹其真颜的人却并不多。当然,假如寻常百姓想见就能见到,特供也就不能称之为特供了。所以,特供就有了一张既大众又模糊的脸庞,以至于一千个消费者心中就有一千个特供的形象,从而为假特供的滋生提供了绝佳的土壤。
宴请宾朋,拿出一瓶某某特供酒或者一盒某某特供烟用作招待,是一件令人相当艳羡的事情,倍儿有面子,无形中增加了宴会主人在宾朋心中的分量。此时的特供产品,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产品,而是一种地位象征,一种身份代言。如果不幸享用到的是假特供,那也不要紧,只要别人不捅开这个秘密,享用者仍旧会有非凡的心理体验,即使原形是二锅头,也能喝出茅台的味道。
事实上,有些酒企生产的所谓“特供”酒实际上是仿冒酒,这在业内早已是个公开的秘密。然而,这些不法厂家为什么铤而走险,依旧迷恋特供呢?
笔者认为 ,首先是真特供的诱惑。当前,能被特权看中的特供商品无疑会身价倍增,但能获得特供的人都是有关系的。其余无缘获此殊荣的企业怀着羡慕嫉妒恨的心理,在利欲熏心之下走向了伪造仿冒之路。
其次是在于有市场。在当今社会,法治秩序尚未根本确立,加上监管滞后,一些商品存在质量问题,甚至严重安全隐患,使得公众盲目追捧特供。一个朴素的心理是:商家再丧尽天良,也不敢欺瞒领导甚至坑害领导的生命健康。
另外就是日常监管难。如果特供在一定范畴内存在,仅仅满足领导公务接待乃至个人需求,即使运作违规,执法部门也不敢妄加查处,但一旦泛滥甚至假货云集,便会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危及公众的利益。
因此本次严打只是针对假的特供,而真特供却可以毫发无损。法治经济的要求是从根本上消灭特供,前提是真正实现依法行政,政企分开,从根本上遏制权力寻租,回归服务型政府。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