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29日晚间,20家白酒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报全部披露完毕。
综合来看,今年上半年白酒行业整体呈现“负重前行”的态势,尤其在市场持续调整的压力下,行业分化格局如棱镜般折射得愈发清晰。其中,茅台、五粮液、汾酒等6家上市酒企逆势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展现出“定盘星”般的稳健韧性;而另外14家上市酒企业绩则出现不同程度下降,部分区域企业甚至面临“断崖式”下滑。
这一现象不仅印证了“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正在白酒行业持续深化,更揭示出行业已从普惠式增长走向头部聚集、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驱动的深层变革。行业洗牌已进入白热化,“淘汰赛”全面升级。
行业加速集中,头部阵营分化加剧
先来看一组数据。
在日前举行的“2025冀酒高质量发展圆桌会”上,中国酒业协会披露的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行业的结构性转变:2025年1-6月,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数量缩减至887家,较去年同期减少100余家。同期,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304.2亿元,同比微增0.19%;实现利润总额876.87亿元,同比大幅下降10.93%。
其实,这一反差鲜明的数据,正是行业“存量竞争”残酷现实的真实体现——在市场总量未见扩张的背景下,头部及区域强势酒企的增长,必然侵蚀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茅台、五粮液、汾酒、泸州老窖、洋河、古井贡酒TOP6企业总体业绩表现正是明证。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TOP6上市酒企营收总额为1948亿元,利润总额为890亿元。据此推算,其营收占比行业总收入达到60%左右,利润规模甚至超出行业整体。尤其是利润对比上,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实则源于两方面逻辑:其一,部分原有规模以上企业因未达标准或持续亏损退出统计,导致行业利润基数被动收窄;其二,头部企业依托品牌、渠道与产品三重优势,通过挤压式增长实现市场份额与利润的双重集中,且利润的聚集速度远高于营收。
客观地说,行业利润加速向头部企业汇聚,甚至出现TOP6利润总额超越全行业的状况,并非偶然,而是行业分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正如“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终将被清出市场。可以预见,“头部吃肉、腰部喝汤、尾部出局”将成为白酒行业不可逆转的新常态。
但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是TOP6阵营的酒企,其内部也正经历新一轮排位赛与增长路径的分化。
具体来看:茅台与五粮液继续以绝对优势稳居行业前二,并且领先差距进一步拉开。今年上半年,茅台实现营收为893.89亿元,净利润为454.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10%和8.89%,增速均位居白酒上市公司之首。五粮液营收为527.71亿元,净利润为194.92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19%和2.28%,“大国浓香”地位持续巩固。
汾酒则在全国化战略上再进一步。报告期内,汾酒实现营收239.64亿元,同比增长5.35%;实现净利润85.05亿元,同比增长1.13%。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汾酒省外增速超越省内2.11个百分点,这意味其全国化布局更加均衡,“行业探花”地位愈加稳固。
泸州老窖业绩出现短期回调,上半年营收164.54亿元,同比下降2.67%;净利润76.63亿元,同比下滑4.54%。但在行业低度化转型的浪潮中,其手握行业唯一低度百亿大单品——38度国窖1573,仍具显著领先优势。
而处于行业第五、六位的洋河与古井贡酒,则走向截然不同的发展轨道。洋河上半年营收148亿元,同比下降35.3%;净利润43.4亿元,同比大幅下滑45.3%,业绩回落至2021年水平,成为TOP6中降幅最大的企业。反观古井贡酒,营收138.80亿元、净利润36.62亿元,均实现小幅正增长,展现出更强的抗压能力和发展韧性。正所谓“逆境是企业的试金石”,古井贡酒在行业低谷中依然稳住了步伐。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洋河自2024年失去行业第三地位、滑落至第五之后,其当前位置也正面临古井贡酒的强力挑战。
数据显示,2020年,洋河在营收和净利润上分别领先古井贡108.09亿和56.27亿,而在2024年这两个关键经营指标的差距已收缩至52.98亿和11.56亿。五年间,二者营收差距缩减超50%,净利润差距收窄近80%。截至今年上半年,双方营收与净利润差距已双双不足十亿元。
据此有观点担忧,若洋河不能尽快扭转跌势,其行业排名可能继续下滑,甚至被后来者超越。毕竟,在非上市酒企中,习酒、郎酒、剑南春等势力仍在不断崛起,行业竞争从未止息。从这个维度来看,白酒行业已进入“强者之争”的深水区,任何懈怠都可能导致格局重写。
综合来看,今年上半年,TOP6上市酒企的半年报,犹如一面放大镜,将“分化”二字刻进了行业的基因里。从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缩减、利润总额下滑,到TOP6酒企利润“吞噬”全行业,这些数据背后是一场残酷的“逆战”,正如茅五汾的逆势增长与洋河业绩的大幅回调所揭示的:即便是行业头部酒企,也没有“躺赢”的资格,唯有持续进化者,才能在行业变革中领跑。
中小酒企生存承压,去存货与转型成关键
如果说头部酒企的竞争是“排位之争”,那么二三线及以下酒企面临的,则是一场更为残酷的“生存之战”。尤其是伴随行业马太效应的持续放大,品牌、渠道、产品等任何一环的短板,都可能被迅速放大甚至成为致命伤。而这,在二三线上市酒企的财报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结合2025年半年报来看,在20家白酒上市公司中,除了TOP6上市酒企,其它14家上市酒企中,仅有金徽酒和老白干酒交出了逆势增长的答卷,其余12家上市酒企业绩则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从这个维度来讲,行业寒冬之中,增长实属不易,下滑却似乎成为多数品牌的共同命运。
在业绩回调阵营中,金种子酒成为“变脸”最迅速的企业,其上半年净利润为-0.72亿元,同比暴跌750.54%,是白酒上市公司中唯一陷入亏损的企业。更为严峻的是,报告期内,其省内省外营收同比降幅均超过25%,反映出企业面临省外市场开拓不利、省内大本营失守的双重压力。金种子酒的业绩“大跳水”,再次印证了缺乏核心市场支撑与中高端明星单品护航的酒企,正成为此轮调整中最脆弱的群体。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