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还有几天,酒商老李最近心里老是徘徊着这样一个患得患失的声音。
作为一个从事酒类近20年的老酒商,对于一年中为数不多的几个酒水消费旺季,他心里自然十分热切地希望这个端午节能够“旺”起来。
但事实上,今年端午节他公司的生意还不如深陷疫情影响的去年,这让他颇感无奈。
老李在当地酒水销售圈颇有名气,资源优质、能说会道、交际广泛,还是当地一个酒商组织的秘书长,有“团购大神”之称。
但是,现实就是这样残酷,面对正在销售的端午旺季,大多数酒商并没有太多有效的应对之策,只能被动接受。
那么,这个端午节到底成色如何?老李的境遇是个案还是广泛存在的普遍现象?
6月初,酒业家对端午酒水市场进行了调研。
01、几家欢喜几家愁
“端午节感觉和酒关系已经不大。”
“酒的需求越来越差,白酒市场萎缩严重。”
“端午旺季?一点都没感觉!”
“端午旺季,现在都还没显现出来!没啥旺季的意思。”
“非常一般,现在每年端午节都跟不是节一样。”
调研中,有超过10位酒商在与酒业家的沟通中这样表达了他们对今年端午前夕的市场感受。
甚至有酒商直接表示:“端午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旺季。”
西安经销商老陈告诉酒业家,以婚丧嫁娶为核心的宴席市场本来是第一大市场,但现在酒类尤其是白酒的销售基础已经非常薄弱了,而日常销量的朋友聚会、商务宴请等都在“拼刺刀”,除了老牌大单品,白酒其它产品都是碎片化销售。
“白酒市场越来越沉闷了,咋办?”这让很多经销商无力吐槽。
而郑州的酒商王先生同样向酒业家透露,郑州很多酒商的库房都是满的,尤其是酱酒的分销商,此外部分终端商的动销也不畅,消费者购买能力、消费频次的下降,让端午这个传统佳节的成色大大降低,让第二季度这个淡季更加惨淡。
在酒业家端午动销调研反馈中,回复是“不好!”或者“没有感觉”并非个别现象。
当然,反应生意不错的酒商也有。
安徽酒商宋先生在接受调研时告诉酒业家:“还行,最近几天有点意思了。大流通产品走得还不错,但是也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产品或者品牌。”
另一名安徽区域的酒商老王在谈到近期的生意时,其状态与其他酒商明显不同。
手握两大头部品牌配额,近年来又成为贵州习酒·元酱的全国总运营商再加上法国葡萄酒的代理权,老王向酒业家透露,今年端午节档期公司总销量增长了30%以上,其中酱酒新品增长超过50%。
不错的发展走势,让老王决定下半年继续加大酱酒方面的投入,让公司再上一个台阶。
02、端午之忧愁更愁
从整体而言,今年端午节,酒类市场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
端午前夕,酒业家对全国56名酒商进行了抽样调研,范围涵盖四川、安徽、北京、浙江、河南、江苏、广东、陕西、山东等个省级核心市场,调研对象为主要为渠道商、终端商、及部分厂家区域管理人员。
在接受调研的50余名酒商中,经销商12人,占24%;二批商、分销商共20人,占40%;终端零售商18人,占36%。
据酒业家调研统计,酒商们对端午前夕的动销表示满意的酒商为4人,满意率不足一成;对近期销售表示满意的只有6人,仅占被调研酒商总数的12%,接近80%的酒商对今年端午的销售“不满意”。
近80%的酒商对端午销售不满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也从数据上印证了此前有酒商给出的“端午已不是旺季”的观点。
销量方面,有4位酒商表示自己的销量有所增长或略有增长,占参与调研人数的8%。其中,增长超过30%的仅1人,占2%;增长超过20%的有2人,占4%;增长超过10%及以下的有1人,占2%。另有7人表示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占14%,约有78%的酒商同比出现下滑。但是,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端午节销量下滑的比例较小。统计显示,去年同比下滑比例最高的超过40%,而今年70%以上的酒商表示“略有下滑”,原因是去年的销售基数本身就已经很低。
为了让此次调研能够反映出端午一线市场最真实的动销情况,酒业家对成都、合肥、郑州、北京等地的30余个终端进行了实地或网络调研,其中包括名烟名酒店、餐饮、商超、批发市场门店等,但遗憾的是仅8个终端表示近期销售有所起色,超过70%的终端表示“比平时没有好多少”、“没有旺季感觉”、“一般化”等负面反馈,甚至有终端表示“一点(旺季的)感觉都没有”。
调研过程中,酒业家还发现,手上有酱酒产品或手握酱酒品牌代理权的酒商也出现了分化,由于上游厂家产能受限,代理商缺货者比例较高,但分销商、终端商的库存较高,其中郑州等成熟市场的酒商存在满库存的状况,且今年端午对库存的消化并没太大帮助,下半年的中秋等旺季去库存压力较大,存在一定的风险。
03、3大因素导致端午旺季失色
是什么原因导致端午旺季成色逐年下降?调研过程中,酒业家发现了这四大因素:
消费端消费能力、频次下降。
多名酒商在调研中向酒业家谈到了消费者近两年消费能力降低等问题。
“消费者消费欲望下滑、购买频次下降,是近年来端午旺季成色下滑的直接原因,以前消费者是主动买,现在是我们推不动,这就是现在(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合肥酒商老唐表示。
郑州的老王也谈到了类似的情况。他指出现在消费者的经济压力蛮大的,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没有太多的余钱去购买酒类这样的非生活必需品,加上酒类尤其是名酒不断涨价,市面上比较火热的酱酒又价格高昂,动辄上百元、几百元,甚至是上千元,消费者会怎么办?那就只有一条路,降低消费频次。
酒业家统计发现,此次调研过程中有9名酒商谈到了消费者消费能力、消费频次的问题,占到了被调研总数的18%。同时,酒业家也对部分消费者进行了调研,得到的反馈是聚会、饮酒次数都在降低。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